12月14日,改革后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考。新华社发 |
教育,事关千千万万个孩子,事关千千万万个家庭。
教育,事关民族的希望,事关国家的未来。
回首即将过去的2013年,众多的教育热点事件让我们难忘。这些事件留给我们的诸多思考,也留给未来更多期待。为了记录这不平凡的一年,本报特于此年末岁尾之际推出2013年十大教育事件盘点。
1 人民大学自主招生明年暂停1年
12月22日,清华大学牵头的自主招生“华约”联盟,发布了2014年招生的联合公告。不过,从2011年起即加入“华约”的中国人民大学,未出现在公告名单中,“华约”7校联盟随之缩减为6校。这一消息迅速引爆网络,不少人认为这变相印证了人大自主招生确实存在违规操作。
11月底,媒体曝出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因招生问题被调查。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欲赴加拿大被截获,其已交代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前校长秘书胡娟被免职协助调查。这一事件与“名校”“招生”“被查”等关键词联系起来,引发了公众对高招问题的质疑。
人民大学新闻发言人郑水泉表示,暂停一年自主招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改进自主招生工作。不过,文体特长生和体育特长生继续招生。至于叫停自主招生是否与因蔡荣生被查牵扯出的自主招生黑幕有关,人大新闻发言人并未正面回应。
自主招生至今已走过十年,被寄予了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厚望,也一直背负着招生腐败的质疑之声。如何把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关进牢笼,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避免招生腐败,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2 英语四六级考试逐步回归教学评价
12月14日,改革后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首次开考。
2005年起,四级考试与大学生毕业证学位证脱钩之后,“四六级考试对考生还有什么意义”这一问题就一直存在。不过,即便学校不强制报名,考生对于参加四六级考试依然热情高涨。教育部多次表示,从未规定过要把四六级成绩与高校学位发放挂钩,大学四六级考试只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参照测验。但是,这项“参照性测验”却成了部分高校学生走出大学校门的先决条件。
四六级考试经过一个发展过程。1986年,第一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举行。三年后,英语六级考试出现。从2005年6月起,教育部开始四六级改革,将合格证改为成绩单,且百分制改为710分制。从2006年12月起,四六级考试不再对社会考生开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一系列改革措施表明,教育部希望四六级考试能够“回归到教学评价里面”,弱化用人单位对四六级成绩的重视程度。
针对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正在起草《关于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做进一步改革。
3 教育部核准6所高校“自主管理”章程
11月28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6所重点高校的章程。这是国内首批经国家主管部门审批发布的大学章程。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的章程日前被教育部核准。
6所大学的章程涵盖校名、校训、校徽等基本信息,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等不同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还包括高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其他社会关系的界定。其中,最被社会关注的大学办学自主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如何划分等热点问题也都可以在章程中找到相关界定。
可以说,从这一天起,许多高校将正式明确高等学校内外部权利义务关系,我国的大学也迈上了依法自主管理,促进高校完善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新征程。
但不少教育专家认为,“有章程制定发布很好,本身是一次进步,但是如何保障,谁来保障,如果违反如何解决都是需要面临的问题。”
4 高考大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
“高考”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地位异常重要,可以说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孩子未来发展的头等大事。每次高考政策的细微调整都会带来连锁反应,甚至改变千万学子未来的命运。
北京日前公布高考改革方案,减少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地纷纷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12月15日,中国教育报发表题为《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完成》,披露了高考改革七大举措和改革亮点。报道披露,改革拟对外语考试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不再统一高考时举行。报考高职拟可不参加高考,由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据了解,方案将于明年初公布,明年底前各地须出台细则,2017年推广实施。
在社会高度关注的高考改革方面,方案提出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二是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5 23个省市区公布“瘦身”后的高考加分政策
近年来,高考加分政策备受争议。各地的加分项目五花八门,分值高低不同,范围互有差别。不仅令考生和家长犯晕,更招致“造假”“太水”等质疑。
2010年底,教育部会同其他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各地调整两类加分项目:学科竞赛和体育特长生,并指出调整政策“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即从2014年高考开始实施和执行。这份文件,不仅攸关高考考生的直接利益,更有可能影响高考加分政策的未来走向。
自9月中下旬以来,全国各省(区、市)的招生考试部门开始陆续发布2014年高考的相关信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2014年起全面实施的高考加分政策调整信息。与往年相比,此次的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降低分值和缩减项目。
从各地招生考试部门陆续传来的消息显示:目前,已有23个省(区、市)正式公布了2014年高考加分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与往年相比,明年高考加分项目整体缩减,加分分值也相应降低。
6 我国学生实行终身“一人一号”
8月22日,教育部发布消息称,今年9月1日起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实行全国学生“一人一号”,全国统一编码,终身使用。该系统将于年内全部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杜柯伟表示,新生入学后,学校就要为其建立学籍,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以学生身份证号为基础进行统一编码,为确保唯一性,全国范围内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学籍管理要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除了学籍基础信息外,综合素质发展报告、体质健康测试、预防接种信息、在校期间奖励、享受资助信息等也是学籍档案主要内容。同时针对转学、休学等变动均有处理办法。
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说,学籍系统严格遵循“两级建设、五级应用”建设模式,实现学籍系统在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全面覆盖,做到学生数据“一个不能少”。学生“一人一号”,数据一次采集,防止学籍造假,建成的学籍数据库将涵盖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
教育界专家表示,此举也将有效杜绝“虚假学籍”“重复学籍”等问题。
7 “公费研究生”成为历史
今年初,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明确规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现阶段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万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原收费政策。
也就是说,国内研究生教育开始全面收费,“公费研究生”将成为历史。
“全面收费”只是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的一个方面。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明确规定,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4.5万名学生,其中博士生1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生3.5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
《意见》还明确,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将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博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1万元,硕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
8 “小学生减负十条”成史上最严减负新规
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8月22日,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严”是本次意见征求稿的突出特点,其内容包含很多“严格执行”“严禁”“必须”等字眼。此外,不留书面作业和规范考试的条款相比先前几次“减负令”扩大了执行的范围,前者从一、二年级扩大到整个小学阶段,后者严格规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考试;关于阳光入学、均衡编班以及零起点教学的内容则对先前规定进行了全面强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减负”是一场牵动社会神经的改革,没有一系列配套的保障措施是很难实现的。“现在的措施都是在教育部内部,在督导范围内,这些还很不够。我认为,减负不是教育部门一家所能解决的问题。现在教育部有了‘减负’十条规定,国务院对各级政府也要有要求,对政府也应该有十条禁令。”
9 699万高校毕业生催生“最难就业季”
四处散发的求职简历,一双双渴求用人单位签约的眼神,排着长队只为递上自己的简历……在上海举行的一场大学生招聘会现场,拥挤程度如同春运时的火车站。
今年6月,699万2013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季陆续离校,催生了“史上最难就业季”。“201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为历史最高,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钱静峰说。
一份针对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本科毕业生为35%。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相比2001年的114万大学毕业生,12年的时间人数涨了7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与此相对应,受国际经济形势和贸易摩擦、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影响,就业岗位数量逐年减少。
“在当前劳动力市场过剩的情况下,企业必然会‘百里挑一’,为选人用人设置较高的标准。”一些专家提出,适应社会变化,我国高校还应尽快调整学校定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新格局。
10 韩亚航空客机失事引发提“钱”游“学”大讨论
今年7月 ,韩亚航空客机在旧金山失事,机上中国人有一半是赴美参加夏令营的学生,此事引发了人们对游学市场的关注。
据美国媒体报道,今年有2.3万中国学生在美各地私立高中就读。在美国284所寄宿学校协会会员学校,2010—2011学年注册的学生中,27%来自中国。
当下,海外夏令营主体为8—23岁大中小学生。主要卖点之一就是“通往世界知名学府的一张门票”。而中国学生对暑期活动越来越感兴趣,也给西方学校带来了实惠,使它们在假期着实赚上一笔。
在一些专业游学机构的官方网站上,暑期出国夏令营的线路被划分为美加线路、英欧线路、澳洲线路和亚洲线路四部分,线路种类繁多。然而,不少参与游学的学生和家长屡屡投诉活动“过度包装”“货不对板”。所谓“名校教学体验”,往往是浮光掠影式的校园游览;甚至,还有不少机构设置了隐形消费陷阱。
业内专家表示,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存在多方参与经营、缺乏相应监管等情况,一定程度给游学带来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