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基于多年研究成果,我预测在20年内可能将出现H10N8、H6N6等新变种。没想到,H10N8会来得如此迅猛。”我国流感领域专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教授陈则在接受科技日报独家专访时说。今天,江西省卫生厅证实,南昌一名73岁女子罹患H10N8甲型禽流感,12月6日因呼吸衰竭、休克死亡。
“大家没必要恐慌,要以平和心态去科学看待。高科技和早期检测,可以把这一流行病的威胁控制在最低风险。”陈则表示,主动迎战防患未然,应研究病毒的分子致病机制,掌控其在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变异和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时刻警惕和冷静看待这些流感基因的重组和变异。
近几年,陈则团队和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的同事们开展了对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步分析了甲型流感病毒这个“大家族”中H10N8和H6N6型流感病毒毒力增强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不同毒株经过基因重排,会导致病毒提高致病性,单个氨基酸突变或几个突变组合起来增强了病毒毒力。
2007年10月,陈则对洞庭湖湿地内水体、候鸟粪便和家禽中的禽流感病毒进行调查,从洞庭湖湿地的水体中分离出一株H10N8亚型禽流感病毒。研究证实,H10N8亚型禽流感病毒是由不同毒株经过基因重排产生的。动物感染实验表明,最初野生型病毒分离株对鸡没有致病性,但发生感染后,可在实验鸡的泄殖腔和咽部检测到病毒而致病;陈则团队用小鼠实验模拟了流感病毒如何传播至哺乳动物的过程。流感病毒仅在小鼠肺部传到第二代,就能引起小鼠死亡。研究发现,病毒基因组内有多个位点的氨基酸发生替换,可能导致小鼠致病。
陈则团队研究证明,H10N8和H6N6型禽流感病毒非常容易感染哺乳动物。
“由于H7N9和H10N8这些甲型流感病毒有一个大家族分子机制基本相同,引起过世界大流行的人类流感病毒均含有类似禽类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因此科学研究更要防患未然,及早做好其他种类甲型流感病毒的研究。”陈则说。
一般而言,水禽可以自然感染所有甲型流感病毒,并经粪便向环境中释放病毒,通过直接传播或候鸟迁徙将病毒进一步散播开来,感染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对此,陈则提醒,鉴于野生水禽被认为是动物流感的病毒储存库,政府应该逐步规范乃至最终取缔活禽交易市场。同时,水作为重要的媒介,动物流感的病毒可在水里低温下生存3个月,因此要加强对环境的监测。
(科技日报上海12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