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5日 星期四
防“艾”之路有多难?

    □ 李颖

    一周视点

    12月1日是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

    据中国国家卫生和计生委最新透露的数字,在全国艾滋病感染报告病例中,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的感染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国内15至24岁的青年学生感染者占全部艾滋病感染者的比例,已由2008年的0.9%上升到2012年的1.7%,95%的学生感染者为男生,其中70%的感染途径为男男性行为。

    随着艾滋病传播方式的改变,中国艾滋病疫情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根据目前防“艾”形势,最应注意的是“艾滋学生”“艾滋老人”的增加趋势,其传播感染大多经由多性伴、男同性接触,需要引起正视。

    “艾滋学生”的飙升,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安全性行为造成的,因为曾有研究者做中国大学生与艾滋病相关的性安全研究,“发现11.9%的大学生有过3个以上性伴,大学生中有7%的男性大学生有过男男性行为经历,而且30%的性伴是陌生人,55%未使用安全套,11%有过商业男男性行为。”而导致这种不安全性行为的根源就在于家庭和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缺位以及知识的匮乏。

    “公共浴池会传染艾滋病、亲吻也会传染艾滋病……”这些对艾滋病的错误认知,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一项有关“防艾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属于“小学生级别”,例如,20.94%的大学生认为“注射疫苗”是预防艾滋病的最好方式,而实际上,目前根本没有针对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另外,公共浴池和亲吻是不会传染艾滋病的。

    与性病的泛滥一样,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后面,也是性乱的推手。性的问题并不只是性,更涵盖了法律、伦理和道德。从这个角度看,艾滋病的蔓延后面,也是“性道德”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一直将性行为视为青少年的禁果,然而今天有越来越多青少年将禁果当成了开心果。这个“果之变”,与认可“一夜情”一样,隐含着青少年艾滋病的传播风险。

    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却又自控力低的特点,一方面要提高性安全防护意识,提高校园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感知艾滋病威胁的存在,增强大学生应对危险情景、拒绝不安全性行为等能力。

    另外,“艾滋老人”数量的逐年增多也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北京为例,近年北京报告60岁及以上老年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报告数近年呈增多趋势,从2007年的17例,增加到2013年的80例。

    笔者认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状况改善,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的性活跃年龄在延长,退休之后仍精力旺盛,再加上丧偶或伴侣没性趣等原因,一些老年男性会去寻求性服务。这些老人往往选择比较隐蔽的低档暗娼,且不使用安全套,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自然有所增高。

    而老年人艾滋病的防控和干预工作更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一些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应该及时对老人进行传播,例如教育他们保持单一的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等加强自身防护。老年人要安排丰富多彩老年生活,培养多种爱好,子女要给予老年人以更多的关爱。同时,卫生部门要加强对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监测和预防教育。

    近年来,派送安全套已成防艾活动的保留节目。然而安全套防不了艾滋病。不管是20出头的“艾滋学生”还是60岁以上的“艾滋老人”,最好的设防,莫过于真正的性教育──性道德、性文明的教育,要强调无论是青年学生,还是花甲老人都应有责任感,都要学会性自律,知道除了兴趣即“性趣”,“性福”即幸福之外,更有洁身自好,更有公序良俗。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最坚固的防“艾”防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