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敢于攀高比强 勇于创新突破
——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纪实

    □ 本报通讯员  李 锦  许学建

    工业开票销售收入538.5亿元,增长2.0%;新兴产业产值3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5.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71亿元,增长17%;入库税收60.78亿元,增长14%……今年以来,尽管面临严峻的经济宏观形势,前三个季度,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依然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

    张家港市委常委、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张伟告诉记者,作为一个经济先发地区的国家级经开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转型升级有着更高的目标,全区主要是加快三个方面的大幅提升:在工业经济提升发展中,全力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大幅提升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的贡献比重;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中,全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幅提升电子商务、文化创意、软件动漫等新型服务业的贡献比重;在转型发展的源生动力上,全力加快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优势,大幅提升科技人才、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本土嫁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

    翻开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履历”,其成长速度令人吃惊:1993年成立之初,面积为4.6平方公里;2003年张家港欧洲工业园并入,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2006年,开发区南延北扩至47平方公里;2008年,经开区和杨舍镇合并,区域面积大153平方公里,并在2011年顺利晋升国家级的行列。

    在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葛晓明看来,能够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与区内强大的智力支撑不无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经开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成立了各种新兴产业的研究院。截至目前,开发区拥有人才总量29372名,其中自主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6名,省“双创”人才19名,“姑苏人才”14名,涵盖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智能电网等众多领域。

    为吸引人才进驻,开发区还打造了国家海外人才中国创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光伏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和科技创新载体,以及8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并投入6.52亿元研发经费推动企业发展。

    “我们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走出了一条‘加减乘除’的发展之路。”张伟称。

    加,就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持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主攻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行业领军企业,实施产业链招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提增经开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撑点。

    减,就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近年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以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推广为重点,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一些企业把生产基地外迁,本地重点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助推了一批传统企业快速成为“行业单打冠军”。

    乘,就是依托科技创新裂变发展。致力于实施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战略,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2012年,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2.86%。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7家,规模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建成8个国家级、12个省级产业基地、特色园区和创新服务平台。

    除,就是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由于经开区位于主城区,土地存量资源更紧张、产业发展需求更现实。近年来,全区关停并转落后企业185家,腾笼换凤盘活土地3550亩;近百个不符合相关规定的项目被环保“第一审批权”一票否决。今年,又开始实施新一轮淘汰落后、腾笼换凤三年计划,计划三年内财政拿出34亿元,再淘汰落后企业252家,腾出产业发展用地3610亩。同时,制定重点产业目录,提高准入门槛(工业项目亩均投资一般不低于500万元/亩),大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经过20年来的发展,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功发展,如今,已成为张家港最重要和最具活力的经济主战场,以及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制定了《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今后将全力打造再制造、智能装备、机器人、绿色能源和照明、智能电网、芯片等六大产业集群,加快提升产业的整体素质。

    “作为‘张家港精神’的发源地,我们将始终保持敢于攀高比强、勇于创新突破的豪情,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的国家级经开区’的目标,坚持‘项目立区、产业兴区、创新活区、富民强区’的工作主线,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开发开放先导区、幸福宜居新城区’,以产业发展的更大成果来支撑民生福祉的持续提升,以城市功能的更快提升来满足‘精神民生’的更高需求。”张伟表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