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
曾国藩的“饭局”
曾国藩的饭局兼察人“炼”人功效于一身。

    文·胡一峰

    晚清名臣曾国藩素有识人之誉。据说,他善于观察人的相貌和精神气质,以此判断人品材质,还归纳出一套口诀:“斜正看鼻眼,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主意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当然,也有人说,此乃后人假托之作。其实,曾国藩识人并不全凭相貌,他更善于在日常交往中观察人的品性,吃饭就是他考察人的手段之一。

    民国笔记史料《花随人圣庵摭忆》记载:“文正用人,不止相其貌。旧传文正在安庆时,有乡人某来投,朴讷谨厚,将以试以事矣,一日共饭,饭有秕,某除之而后食,文正熟视之。饭后,奕既,令支应备数十金为赆。某大骇,浼文正表弟叩其故。文正曰:某家赤贫,且初作客,去秕而食,宁其素耶!吾恐其见异思迁,故遣之。”

    文正,是曾国藩的谥号。曾国藩虽然位极人臣,但生性简朴,不失农家本色,吃饭时每逢吃到谷粒,从不扔弃,而是剥去谷壳,吃掉里面的米粒。当他看到这个来投奔他的老乡,明明是穷人家的孩子,却把饭中谷粒直接扔掉,当然心中不满,认为此人一旦富贵,很有可能忘本变质。

    曾国藩不仅对来投奔他的人在细节上加以观察,对于自己寄予厚望的人才,比如李鸿章,也常在起居饮食这类看似琐碎的“小事”上加以教导和点拨。

    曾门四大弟子之一的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曾国藩)每日黎明,必召幕僚会食,而江南北风气与湖南不同,日食稍晏,傅相欲遂不往。一日,以头痛辞。顷之,差弁络绎而来,顷之,巡捕又来,曰:必待幕僚到齐乃食,傅相披衣踉跄而往。文正终食无言,食毕,舍箸正色谓傅相曰: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遂无他言而散。”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战友和学生,字少荃,曾获封“大学士”和“太子太傅”衔,又被尊称为“傅相”。曾国藩行军打仗,每日清晨都要召集军中将领、幕僚一起吃“工作早餐”,既是与下属沟通了解、增进感情的聚餐,也是他运筹帷幄、陶铸人才的大饭局。投奔曾国藩军幕不久的李鸿章早上贪睡,无法早起,想托病逃避,受到了曾国藩的批评。这件事对年轻的李鸿章影响极大,成为奠定其一生功业的重要基础。

    在大清王朝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李鸿章所做的不过是一个“裱糊匠”的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 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

    但李鸿章毕竟是清王朝最绚烂的一抹落日余晖,在列强环饲的时代中苦撑弱国大局几十年。而这一切,与他早年在曾国藩的“饭局”中所受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多年后,李鸿章对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谈起此事说,自在饭局中被曾国藩批评后,对起早床这件苦差,“便习以为常,也渐觉不甚吃苦。所以我后来自己办事,亦能起早,才知道受益不尽。这都是我老师造就出来的!”

    曾国藩曾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替手”就是接班人。真正的大事业,开创者不可能及身而成,需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因此,在芸芸众生中找到“你办事,我放心”的接班人尤为重要。而要想事业真正得到开拓和发展,接班人所传承的不能仅是前人的功绩和权力,更重要的是接续其精神气魄。识人育人,也就成为办大事者的首要任务。吃饭这样的日常小事,看似稀松平常,其实最易使人的品性自然流露,冷眼旁观,识人之机存焉。

    这个法门,不但古人懂得,今人也运用娴熟。网上流传着一个“杯酒识人”的段子,据说出自企业家马云。“自己不会喝酒,但好强硬撑,结果三杯未下肚,就开始手舞足蹈,之后又烂醉如泥,丑态百出,这类人能重用;自己很能喝,装着不会喝,想法设法唆使别人喝,不看到别人烂醉倒地不罢休,这类人不会重用;那种会喝酒,依自己的酒量去喝,对别人不劝酒,不唆使,悉听尊便,则可放心重用。”

    喝酒识人固非正道,以“考察人才”为名摆酒设宴、豪饮大嚼、拼酒赌命,甚至以酒量作为人才的“标准”,造成酒鬼当道,那就更加糟糕了。不过,既然人际交往中饭局无可避免,趁机观察世相、品鉴人才,倒也不失为曾国藩识人之道的现代余韵之一种,似也无可厚非。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