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李成砚 本报记者 张显峰
作为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的组织者之一,陕西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天雄也有为招商“犯愁”的时候。“愁”的不是招不来商,而是每年离展会开幕还有三四个月展位就满员了,不得不“忍痛割爱”。
观众从第一届的12万到现在的每届150万人次,他们中既有全国各地来的农民,也有越洋跨海的各国政要和企业家,每年的11月初把杨凌大街小巷挤得满满当当;每年数以千计的科技成果从这里走向千家万户;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业界巨头每一届都早早“抢展”;至今19届共促成的项目成交总额3500多亿元人民币……
在各类科技展会普遍遇冷的大背景下,一个设在西部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会何以“逆袭”,这的确是个值得探究的现象。
从“杨凌盛事”到“全国盛会”
在杨凌示范区采访,听说了农民马劳尔的故事。
老马当年是个连庄稼人都看不起的人,现在却被乡亲们围着团团转:“老马行!”不光因为老马发了,“咱是靠科技赚钱,大家服”。不只村里人跟他干,他还把基地建到了宁夏、甘肃等地,隔上半个月,就悠悠地转上一圈,指导一下。
马劳尔的故事得从杨凌农高会说起。这个杨凌五泉镇的农民,办过彩色印染厂、开过仿瓷彩砖作坊……就是没正经种过庄稼,折腾来折腾去,以失败告终。
有一年,他到杨凌农高会看热闹,在特色养殖展区,无意间发现了獭兔这一品种和养殖新技术。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引进品种和技术,办起了养殖场。
不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学院教授刘富柱到老马所在的村推广新技术,正好与他的养殖场“对接”。在刘富柱指导下,马劳尔从农高会上获得的信息和技术,很快就成为他致富的“金钥匙”。
指着两间兔舍,老马说:“这300只兔子,一年毛收入20多万元不成问题。老婆带着几个孩子就能务得过来。”这个只有高中文化的农民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养兔专家,每年还到农高会上去讲课。他的养兔场也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实验基地。
关于赶农高会,在杨凌有很多故事。
据说,有个羊肉泡馍馆子,农高会的时候一天卖出3000碗。农民一顿吃4个饼子,说:“这早上吃了去展馆参观,不知道啥时候才出来呢。”
几年前,宁夏有个残疾小伙子,坐了十几个小时汽车来参加农高会,胳膊上写的全是问题,找专家解决。
陕北来的金泉芳,从亲戚那儿借了500元钱跑到杨凌农高会上来,现在已经赚了几十万元,电视台采访她,她说:“我就是年年靠来杨凌农高会淘宝淘富的。”
平日清静的杨凌,每年农高会的时候路上全是车。很多地方组织村干部来,市里四大班子的领导带着,当场签了科技合作协议。
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4000多年前,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发端于此的杨凌农高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9届,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
的确如此——
通过农高会,关中黑猪走出“关中”;
通过农高会,杨凌油菜良种远播皖中大县;
通过农高会,内蒙古永业公司在全国农资行业绽露锋芒;
通过农高会,以色列世亚工程设备公司很快打开了中国的市场,其先进的畜牧养殖机械深受西部牧民的欢迎……
“现在看来,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对世界农业科技交流,展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普及传播科技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说,“当然,杨凌农高会的成功,恐怕要归功于它的实,它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农业的需求。”
在为中国农业科技“播火”的同时,杨凌农高会也从一个区域性农业展会蜕变成了国际化的全国农业高新技术展会。从第一届中国杨陵农科城技术成果博览会到第十九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展场从第一届设在武功农科中心、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水保所、西北林学院和省农科院5个展场到现在的国际农业合作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馆、区域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馆、农业机械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村能源技术及产品展区、农产品自产自销区,内涵、规模和层次都发生了巨变;参展企业从第一届的320家到第十九届的1700多家,成交额从7.3亿元到821亿元。至今,展会累计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31个省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1995万多客商与群众参展参会,成交总额3553.73亿元人民币。
“杨凌农高会创办20周年,已形成显著品牌,每年集聚国内外的先进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让农民像赶集一样在这儿寻找先进、适用的成果和技术。”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说,现在每年有150多万人参加农高会,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农民。
早年间出席农高会开幕的只是陕西省当地政府领导,后来主管农业和科技的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委负责人也都特地前来“助阵”。杨凌农高会从一年一度的“杨凌盛事”变成了“全国盛会”。
由“政府主导”变“市场主导”
要说杨凌农高会,是地地道道的“官办”背景。
杨凌农高会是由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农业部等19个部委以及陕西省政府联合主办,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等10多个组织协办,陕西省政府承办的。
“过去政府组织的招商比较多,来参展的也多是各地方政府统一组团。”刘天雄说,“这当然不错,但一个展会要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市场,市场欢迎、支持你,你才可能活得好。”
2012年11月20日,第十九届杨凌农高会开幕。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代表参会参展,7500多项农业技术成果和项目在5天的会期里集中展示。
最令主办者欣慰的是,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农业展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农高会企业自主预订展位接近六成,首次超过政府组团参展比例。同时,这几年各类专业公司全面参与展会配套服务、市场开发等领域,农高会正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就连美国IBM集团、先锋种业、荷兰瑞克斯旺、阿根廷博收等海外业界巨头这几年都唯恐“赶不上”,早早就报名参展。
张满贵是山西省河曲县兴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个公司的前身是河曲赵家沟脱毒种薯的繁育基地,2007年注册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公司主要业务是生产微型薯、原种和一级薯,试验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创建高产示范基地,培训农民,进行下乡服务和咨询服务。
2002年,张满贵以参会观众的身份首次走进杨凌农高会,10年后,他角色转化成了参展商。由负债经营到收益颇丰,他带着兴农公司实现了自身和事业的华丽逆转。张满贵坦言,兴农公司现在的成功不能全归功于杨凌农高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成功和农高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农高会让他的公司在前进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2012年张满贵早早联系杨凌农高会要求参展。5天时间,他和陕西省府谷县签订了140多万斤的订单,按照每斤盈利0.4元计算,张满贵在那笔订单中纯盈利50余万元。
推出自己的产品,同时引进生产需要的技术和设备,助力公司脱毒马铃薯产业的长足发展,张满贵的经历回答了杨凌农高会为什么吸引企业。张满贵说,与杨凌农高会结缘的这些年里,从山东青岛某公司引进农机具,实现马铃薯采收机器从0台到40余台的突破;从杨凌农高会上引进的马铃薯新品种现在辐射大半个山西和陕、蒙周边县区,和陕西一家公司签订建设大棚的合作协议马上动工,“这些都是农高会带来的成绩”。
记者曾经采访的多位企业参展商称,之所以愿意来,是因为每次来都有收获。“我们有国际农业合作交流、展览展示、国内外科技成果及植物新品种信息发布、项目及技术洽谈与交易等各种活动,还有百万计的农民和从事农业工作的观众,只要企业有需求来了都能满足。”刘天雄说。
8月19日,魏建锋在杨凌展览局检查第二十届农高会筹备工作时表示,杨凌农高会工作要创新思路、筑巢引凤,加强与其他专业展会机构合作,创新展会运作模式;要以更开放的姿态,从杨凌全域视角考虑展览工作,实现从封闭办会到开放办会、从业余办会到专业办会、从小循环到大循环的转变。
借“杨凌品牌”谋“全球合作”
记者曾连续多年采访杨凌农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个弹丸之地,每年11月初的几天到处都能撞见金发碧眼或是肤色黝黑的外国人,而且保不齐他们中有人就是某国的政要。
近几年,日本、加拿大、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在杨凌农高会上举办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周,交流、探讨与合作,创业成功的外国农民也被请来宣讲他们的经验。
数据显示,杨凌农高会从1994年创办以来,吸引了全球上万家涉农企业参与。从1999年第六届首次有国外客商参会,到现在参展参会的国外政要、国外涉农专家、国外企业家逐年增多,国际知名大企业不断增加,涉外展位增幅连年保持在10%以上。
第十九届杨凌农高会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利比里亚等五大洲的33个国家和港台地区政要、知名学者和业界巨头参会。毫无疑问,杨凌农高会正成为推动中国农业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展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在这届农高会上,埃及水利部部长穆罕默德·萨阿德说,通过中国杨凌农高会的举办,使埃及与全球的科研与教育机构增进联系,并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奥地利驻华大使艾琳娜说,目前中国是奥地利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也是重要的海外供应商之一,2011年两国贸易额达90多亿欧元,创历史新高。下一步,双方将在农业、林业、水资源、食品安全等方面加强合作。
新西兰国家农展会首席执行官乔恩·考尔德称,中国生产的农业产品物美价廉,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具备了打开整个澳洲市场的能力。“明年农高会,我会把新西兰的农业产品带来,把会上的产品带回去,继续增进中国和新西兰之间的交流、加强经贸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推进国际现代农业的发展。”
杨凌农高会组织方表示,地处内陆的陕西杨凌,由于农高会向国际化交流发展的平台效应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外国客商关注中国西部农业,并积极寻求合作,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前景。
据官方披露,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先后与加拿大、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等9个国家签订了农业项目合作协议,建立了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等7个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实施了72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借助农高会的交流合作平台,依托农、科、教资源优势,杨凌示范区每年承担着大量省内外农业技术推广和生产指导培训任务。2005年至今,已先后承办了中国商务部、科技部22期官员研修班,来自81个国家的565名农业科研人员和政府官员参加了培训和研讨。
2011年8月7日,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在杨凌挂牌,主要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官员和科技人员,提供旱作农业与设施农业、环境调控与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同时,美国嘉吉、葡萄牙阿莫林、荷兰林德森、德国萨诺、法国CBE、新西兰环球园艺等一大批外资企业纷纷进驻杨凌,招商引资额累计突破2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超过3.5亿美元。
2010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明确提出“支持把杨凌农高会打造成国际化展示交易的平台”。郭社荣说:“今年将迎来第二十届杨凌农高会,我们有信心把这场‘农业奥林匹克盛会’进一步办好,注重创新,突出特色,不断提高实效,办成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国际知名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