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22日 星期日
跳舞旅游逛公园 烹饪辩论做手工
科学传播可以很好玩

    本报记者 高博 操秀英

    周日特别策划

    9月13日,中国科技馆的一间报告厅里,所有听众都起身,跟着钮文异教授扭动身体,用肢体写出各自的名字。

    “先用头来写。慢慢地写,动作要柔缓。然后双手抱拳,用上身写。”来自北大公共卫生学院的钮文异告诉大家,对不爱运动的人,运动也可以是一件趣事。

    在当天的北京科学嘉年华国际论坛上,各国的科学传播人士都告诉我们,不喜欢科学的人,也可能被科学吸引。

    “世界卫生组织说,每天应洗手6次以上。那每次洗多长时间呢?”钮文异发问,现场观众答案不一。

    “不论多长,你不会边洗手的时候边看表,对不对?”钮文异说,“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说,洗手的时间,相当于你唱两遍生日歌的时间。”

    钮文异认为,总有办法让人们轻松地搞明白科学问题。他的国外同行则想出各种新颖的点子,让人们接触有亲和力的科学。

    “全世界的博物馆,一般请学生来容易,请成年人来就难了。”澳大利亚科学馆科学节负责人凯特琳·毕哈克说:“我们有一个项目,晚上开馆,给成年人提供饮料,还有组织跳舞等活动,这时候公众就来了。然后再请科学家来作演讲,讲在研究中有什么样的发现。这种形式吸引了大量公众,科学家也很喜欢。”

    美国世界科学节组委会主席朱迪思·考克斯说:“也许人们对科学讲座不感兴趣,但是喜欢看表演或者电影,也就学习了科学。”

    “在纽约,我们跟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合作,专门制作一个节目,去展示世界艺术背后的科学。”考克斯介绍,他们的科学传播有电影制作人、摄影师、演员、舞蹈演员参与。“百老汇的剧作家写了一个剧本,讲的是科学发现背后的人类历史;我们还做了一个项目,把音乐、科学融合在一起,让演员来展示相对论的原理,让大家看看黑洞周边都是什么样。”

    不仅只有美国人邀请演员来科普。罗萨莉亚·瓦格西是欧洲科学中心和博物馆协会主席,也是葡萄牙科学节的主席,她说:“3年前,我邀请了其他领域的人士,来担任一天我们的科学中心主任。我邀请过设计师、建筑师、舞者和音乐家。他们担任主任的一天当中,做了非常棒的工作。科学中心和博物馆是融合不同文化的最好地方。”

    还有活动把厨艺与科学结合。“不仅让大家烹饪,而且要他们了解背后的原理。”美国创意科学美食执行人纳加特·卡纳舍会在烹饪活动上介绍食物背后的趣闻,增进人们对生物乃至地球的亲密感。

    “我们的科学日和科学节,会邀请消防员、警察,他们每天都跟科技打交道,用科技来开展工作。”德国“科学日”活动组织的主席乔吉姆·勒奇介绍,德国办了13年科学节,都很成功。

    在德国西南部跟瑞士、法国交界的地方,有一个设在主题公园里的科学节。“参观完科学节之后,直接可以坐过山车,也就意味着如果去这样的地方,你会有很多的乐趣,这是非常重要的。”勒奇说,“2008年的时候,我们开始办非常大的科学节,不是由大学发起,而是由城市发起。城市的资源更多,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这个城市想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实力。”

    德国科学节创始人安奈特·克林科特说,在一个叫比勒菲斯特的小城举办的科学节有6万的参观者,把整个城市都变成了一个思想的实验室。“我们把参观者带到教堂、机场等各个地方,让博物馆人员,还有演员一起参与进来,让这里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中枢。”

    勒奇说,德国的科学节不仅仅让科学家向人们展示怎么做科学实验,而且让人们能够问问题,比如科技风险的问题。 

    “纳米技术、基因技术是公众非常关注的热点领域,因此人们希望直接跟科学家对话,这是科学节非常重要的作用。”勒奇说,“你能够见到科学家,能够表达你对新技术的恐惧或其他一些想法。政客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信息,帮助他们做出决策。”

    除了全国性的倡议之外,不同的地区可以举办不同的科学节。面向不同群体的活动也各具特色,有针对残疾人的活动,有针对老人或者移民的,甚至针对住院儿童也有科学传播活动。

    “在德国有一个研究,大概52%的科学家表示在幼儿园时,就立志成为科学家。因此我们设立了专门的儿童科学节,只针对5到9岁的孩子。”勒奇说。

    还有“民间科学家”参与的活动。“专业和业余科学家在这里展示他们共同的兴趣,实际上这些业余科学家有时候做得挺专业。”勒奇说,“上周日我在荷兰参观一个制作者市场,专业人员和业余科学家在这里一起探讨问题。”

    勒奇认为,这类活动对中小学生的启示是:“并不是上了大学才能搞科学研究。现在就可以制作电子产品或者其他的,而不仅仅是打游戏。”(科技日报北京9月2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