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付毅飞
紧随“蛟龙”再探海
一位媒体同行耷拉着脑袋,快步走回房间。“没戴安全帽,被向阳批了。”她悻悻地说着,抓起安全帽,一把扣在头上。
这天,“蛟龙”号实施了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首次下潜作业。现场副总指挥李向阳站在甲板上,关注着科考队员的一举一动。他头上戴着全船唯一一顶红色安全帽,这是安全总监的标志。此时的他双眉紧锁,表情严肃,一旦发现不安全因素就大声提醒,平日亲和甚至有些顽皮的笑容早已踪影全无。
“每次出海执行任务,做多少工作、取得多少成绩固然重要,但安全是最重要的基础,始终被我们放在第一位。”他说。
9月9日,“蛟龙”号完成本航次最后一次下潜任务。现场总指挥刘峰说,在长达100多天的任务期间,“蛟龙”号实施了21次下潜作业,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安全、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与现场指挥部、临时党委乃至全体科考队员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作业安全规定密不可分。
2009年“蛟龙”号首次执行海试任务时,许多科考队员是第一次出海,安全规定制定出来,很多人并不理解,执行也不那么顺畅。在一次次磕磕碰碰中,大家逐渐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
“如今的安全规定,是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并在不断修正改进。”李向阳介绍,曾经有一年国庆节,船员在甲板上庆祝,许多人站在潜水器维护操作平台上。突然几个大浪打来,船身剧烈摇晃,平台上更是险象环生。从此指挥部规定,潜水器维护操作平台上总人数不能超过12人,尤其是平台顶部的天桥,最多只能站5人。
此外,规定中还指出,进入作业现场人员须戴安全帽、手套,穿工作服、工作鞋,禁止穿短裤;高空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等。李向阳说,通常情况下,可能有人会觉得规定很麻烦,甚至有些累赘,但遇到危险,这些规定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尽量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从第一次海试至今,“蛟龙”团队一直设立了安全总监岗位,其职责是对所有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监督和指导,在影响作业安全的情况下有权叫停作业。担任该职位的李向阳感觉压力很大、责任更重。
每次作业,他都在甲板上来回巡视,尤其是潜水器布放、回收环节,更是时刻监督着作业流程。同时,他也细心观察着各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隐患。“蛟龙”号下潜所需的压载铁装在一个四边形的金属筐里,李向阳发现金属筐的四角尖锐,作业人员经过时容易把腿部划伤,于是立刻提醒有关部门,将其边角磨圆。
目前,本航次全部作业已经完成,但现场指挥部并没有放松警惕。10日上午,现场指挥部开展了全船安全检查,发现大家房间里普遍较乱,有些物品堆放较高;实验室里酒精、甲醛等化学试剂没有及时放回指定仓库,试验设备没有系固。随后,李向阳通过全船广播提出了整改意见。“确保大家平安返回,我们的工作才算完成。”他说。
(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9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