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0日 星期二
勇创中国科技新第一
——国防科技大学60年创新纪实
本报记者 唐先武 本报通讯员 吴亚轩 李治

    3年之内“天河”两度问鼎世界超算之巅,标志着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而这只是国防科技大学辉煌代表之一。

    军队,虎狼之师;科技,虎狼之翼。哈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大将曾形象地比喻:“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老虎,我们就是为老虎插上翅膀。”

    翻看“哈军工—国防科大”60年的辉煌历史,无数个“中国第一”“中国之最”璀璨夺目:中国第一台每秒亿次、十亿次、万亿次和千万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个雷达目标自动识别系统,中国第一台环形激光器,中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中国第一台高速信息示范网核心路由器,中国第一条自主磁悬浮列车试验线,中国最高纳米超精加工精度,世界最高时速无人车……党的十八大报告里提到的“十一五”5项重大科技突破,其中1项由国防科大独立完成,3项有国防科大参与建设。

    据统计,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该校取得了6000多项科研成果,谱写了一曲共和国军人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雄壮军歌。

    为国甘当拼命人

    1978年,在那个科学的春天,邓小平同志掷地有声:“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

    时任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慈云桂激动不已,立下军令状:“现在我已经60岁了,就是豁出这条老命,也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巨型机搞出来!”

    冲刺关头,副教授蹇贤福忍着癌细胞吞噬躯体的剧痛,用颤抖的手写完5大本实践经验,才安详地闭上了疲惫的双眼;为设计出更优的运算控制系统,讲师俞午龙连续5天5夜没有合眼,永远倒在出差的路途上。倒在巨型机研制征途上的还有乔国良、钟士熙、王育民、张树生……在每一个年轻生命倒下的地方,都耸立着一座不朽的丰碑。

    1983年12月,我国首台亿次巨型机在国防科大研制成功,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少数几个具有研制巨型机能力的国家。

    环形激光器是衡量一个国家光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导航和精确制导。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环形激光器,引起了世界光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如果我们不干,就可能给国家留下空白,将来就可能因此受制于人;要干,就要干好这个世界性难题。”国防科大高伯龙院士的话语铿锵有力。

    30年磨一剑。1994年11月18日,我国第一台环形激光器通过国家鉴定,国人纷纷称赞“长国家志气,提民族信心”。

    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对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具有重大意义。1994年,“千里眼”被美国GPS首先使用。为打破国外垄断,国防科大“北斗”团队展开了艰难的“排星布阵”。

    18年顽强拼搏,18年艰难攻关,他们突破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瓶颈,成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唯一同时担任系统核心体制、卫星关键荷载、运控主体、测试设备研制任务的“国家队”主力军,为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开通作出了突出贡献。

    强军路上勇攀登

    哈军工创建之初,学院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主动进行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我军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声速梯度仪、第一个超音速风洞、第一个现代弹道实验室、第一代水陆坦克初样车、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水翼艇和气垫船、第一部鱼雷快艇攻击指挥仪……

    精确制导与自动目标识别,是现代制导武器的“眼睛”和“大脑”。郭桂蓉院士带领团队,几百次下部队、上海岛,采集数据、调试设备。经过十几年的接力攻关,实现了现役雷达改造和新型雷达研制,使我国雷达信息处理技术一举跃进世界领先行列,被国内外同行称为“难以想象的奇迹”。 

    20世纪90年代,我国靶场光测技术还停留在胶片记录、人工判读阶段。于起峰院士带领团队经过艰苦努力,成功研制出一套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数字光测胶片判读分析系统。然而在准备列装时,于起峰发现这套系统仍存在不足,为此他提出直接生成数字图像的设想。

    他们实现了靶场光测装备的测量方法由模拟到数字、手工到自动、三维测量到六维测量的飞跃,是我国40年来该领域判读系统的重大变革。

    纳米精度的攻关,是集成电路、精密光学仪器、尖端信息化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上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开始超精密加工的技术研究,造出了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芯片和一批尖端武器装备。而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还在沿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方法。

    面对巨大差距,李圣怡教授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超越之路,创造出超精密加工的中国奇迹。今年1月,他们自主研制的磁流变和离子束两种超精抛光装备,创造了光学零件加工的亚纳米精度,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高精度光学零件制造加工技术的国家,并成为世界上最早同时具有磁流变和离子束抛光装备研发能力的国家。

    轻触屏幕,战场一览无遗,指尖游弋,指挥百万雄师。实现这一功能的“智能交互式通用指挥平台”就是由该校老松杨教授研制的。2004年开始,老松杨便把这一技术作为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经过6个月攻关,他和团队最终掌握了该项关键技术。如今,该成果已直接应用于我军各级指挥机构,给我军在指挥控制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

    走边海防,入演兵场……为了把准科研攻关方向,国防科大每年都组织“博导部队行”,上百名博士生导师下一线部队。

    “一个数学公式改变了一支部队”的故事,在基层官兵中广为传颂。1997年,该校理学院专家教授赴测控部队调研时,发现大山深处的测控站设备体积庞大、精度不高,且需要官兵长期维护。他们经过反复推算验证,得出了核心数学公式,并用这个公式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测速定位方法,给外弹道测控体制带来一场深刻变革,让雷达官兵走出了深山。

    科技惠民当先锋

    1983年,汪浩教授带领团队,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帮助开发的“浏阳县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规划的系统工程研究”和“洞庭湖综合治理规划”,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依托该校提供的技术支撑和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合力打造构建了石油勘探数据处理、生物医药数据处理、动漫与影视超级渲染、高端装备制造产品设计与仿真、地理信息五大应用平台,先后为600多家重点用户提供了超级计算服务。

    如今,刚刚夺得世界第一的天河二号即将落户广州,主要应用于大科学、大工程以及产业升级和信息化建设领域,目前已在大数据处理、云计算和存储、“智慧广州”信息系统建设、先进机械装备设计、动漫制作、基础研究等方面推广应用。

    自主驾驶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技术。上世纪90年代,贺汉根教授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首台高速无人车。2007年,他和团队研制的无人车,最高时速达170公里,成为当时世界无人车第一速度。

    2012年5月10日,“天拓一号”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发射成功,第一次将“国防科技大学”的名字嵌入浩渺太空。在轨稳定运行的一年时间里,“天拓一号”先后传回100余万条AIS报文,绘制出我国首幅全球船舶AIS数据海图,为交通部通信信息中心等10余家用户单位连续提供AIS数据服务,在海洋目标跟踪监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该校着眼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科技惠民,呈现出一幅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

    该校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株洲一家公司联合研制的大尺寸复合材料风电叶片,在国内多个大型风场应用并远销白俄罗斯、智利等国,累计每年可为国家节省标准电煤70万吨,为我国能源战略贡献了重要力量。

    该校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提供固态硬盘核心技术,与湖南源科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建成亚洲最大的固态硬盘生产基地,年产值将超过10亿元。2011年,该公司产量在全球127家固态存储厂商中跃居第5位。

    如今,生活中贴着“国防科大研制”标签的成果越来越多,银河麒麟操作系统、银河玉衡核心路由器、北斗手持式用户机、360度全景式摄像机、面部识别技术……国防科大人在服务国家和军队战略需求的同时,用科技造福于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