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车论道
跨国车企合围下的中国自主品牌目前面临诸多竞争困难,但困境中更应清醒认知并牢牢抓住国内市场仍有十年以上快速增长期、区域市场西移和下沉以及国际市场潜力巨大等有利于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三大良机。
在近日举行的“纪念中国汽车60周年——中国自主汽车发展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对中国自主品牌车企面临的困难与机遇进行了阐述。
徐长明认为,在经历了2000年—2008年平稳快速发展阶段以及2009年—2010年的高速提升阶段之后,2011年以来,随着政府刺激政策退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进入了回调期。回调期内,三大长期因素明显制约着自主品牌的发展:一是当前外资品牌正在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在一个平台同时生产多款车型并实现零件共享,所显现的规模效应,使自主品牌以往的相对成本优势在下降。二是各地限购、拍牌、油价上涨、停车费用上涨等综合使用费用的提高,使得主打低价位的自主品牌汽车销量下降。三是一二线城市市场消费需求正在升级,消费者普遍认为合资汽车更能反映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样的消费观念也给自主品牌带来了巨大压力。
徐长明说,尽管如此,自主品牌当前至少也有三大良好发展机遇:
第一,国内市场仍有十年以上的快速增长期。从汽车市场的发展规律看,每个国家汽车市场自身的成长都有两个快速发展时期。在第一个高速增长期,千人汽车保有量会从千人5辆增长到千人20辆,可保持持续五年3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日本的第一阶段出现在1960年—1964年,韩国的第一阶段出现在1981年—1985年,我国的第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出现在2001年—2008年,年均增长速度非常快。第二个快速增长期会维持10年左右,这一阶段千人汽车保有量将从千人20辆飙升至千人130辆。日本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1965年—1973年,韩国是1986年—1997年,我国的第二阶段大致从2009年到2023年,因此在今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年均增长率还将保持在10%左右,这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机遇。
第二,汽车消费的区域市场呈现西移和下沉趋势,市场正往中、西部走,往二三线城市转移。最近几年时间里,中部地区的市场份额由14.9%提升至18.3%,西部地区市场份额由18%提升至29%,而东部地区的市场份额 从60%下降到52%。西移的同时,一线城市的比重从2007年的46.3%下降到2011年的37.6%,三线城市从22.7%上升到27.7%。相对于东部地区和一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购买力还不够,需要低价位的车,而自主品牌汽车恰恰具有价格优势。
第三,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潜力巨大。金融危机之前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国自主品牌的出口每年都翻倍增长。前几年的金融危机让出口受到影响,但是这两年在恢复。目前高速成长的市场主要是南美洲、亚洲国家、东亚转轨国家和非洲国家,这些国家的市场增长比较快,对自主品牌车有偏好,因此对自主品牌出口十分有利。阿尔及利亚、伊拉克、俄罗斯、伊朗等都是我们的出口大国,也是正在高速增长的市场。我国对这些新兴市场去年的出口量分别达到约15万台、9万台、9万台和8万台,预计今后还将继续增长。
徐长明认为,只要抓住了这三大机遇,自主品牌还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