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31日 星期三
刘奕清:“造林教授”扎根巴渝
本报记者 马爱平
刘奕清(左)在田间指导农民

    他,1986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是重庆文理学院林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他,带着研究团队把满腔热忱和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成百上千次的实验、试种之中;

    他,培育的速生桉品种,是用脚走出来,用心“泡”出来,走遍了永川、璧山、荣昌、丰都、开县等20余个区县的丘陵山区;

    他就是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造林教授”“助农专家”——刘奕清。

    2002年,刘奕清针对川渝地区土质、土壤和气候条件,开始引进、筛选、培育适合川渝地区种植生长的速生桉新品种。

    2007年,他的“重庆速生桉引种选育及克隆育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巨桉无性系WLEG-17”通过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08年,刘奕清创办重庆市天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永川区流转农民土地,建立特色种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00亩。他带头创建了西南领先、规模最大的组培种苗科技成果产业基地。基地年培育出速生桉、生姜、蓝莓、猕猴桃、彩叶榕等特经作物和绿化植物2000万株,满足20万亩土地的绿化需要。公司把速生桉作为市场试金石,至今速生桉已经遍及川渝地区20多个区县,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每年可为创造经济效益10亿元,改写了重庆无成片桉树人工林的历史。仅速生桉,天沛公司就实现经济收益600余万元。

    2010年,天沛公司与重庆市永川区政府实施“校地校企合作”重大科技协作项目,牵头创建占地2000亩、总投资达2.3亿元的重庆(永川)特色种苗科技城产学研示范基地。也是这一年,刘奕清生姜病原物分子检测及脱毒种苗的繁育体系针对性科研攻关取得成功,在重庆部分区县推广应用。天沛公司还与专业合作社合作,指导领办丰都县联鑫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脱毒生姜高产示范基地300亩,年产值870余万元,利润370万元。与秀山红星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在秀山建立金银花组培种苗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1000亩,年产优质种苗1000万株、经济效益达到3000余万元,带动武陵山区金银花农户增收3000元/年·户。

    在永川区科委的支持下,2011年刘奕清组建了永川区特色种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这一年,针对三峡库区瘠薄土地和冬季低温室的特殊气候条件,刘奕清研发的“邓恩桉”成功通过品种认定,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重庆市人民政府和永川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

    截至目前,刘奕清共主持承担国家重大星火计划、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森林工程现代苗木设施技术与配套产品开发”、重点攻关项目“生姜无病原分子检测及无病种苗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6项,获省部级成果奖3项,鉴定成果6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

    刘奕清担任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后,和同事们走村串乡,采取培训、会议、宣传栏、科技咨询、现场指导等方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近3年来,他先后参与宣传普及农技知识会议38次;办宣传栏20期;举办各类优质种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集约化管理等培训61次,参训人数达1100多人次;开展科普讲座15次,受训人数达1560人次;培养科技示范户345户,带动从事种苗种植和开发农户超过1.6万户,每年带动110万人次从事植树造林和科学育苗工作。

    刘奕清,还担任着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重庆市林学重点学科建设带头人,先后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三届先进工作者”“感动重庆十佳教师”“讲理想·比贡献——重庆市科技标兵”等荣誉。

    ——延伸阅读——

    要让科普促农增收

    2009年9月的一天。一阵急促的电话响起:“喂,是刘教授吗?我是江津中山古镇的,我们栽的速生桉种苗不知什么原因,这两天突然叶子发黄,就像要枯死的样子。”对方很着急。

    第二天早上七点,刘奕清便带着他们的队友一行四人驱车前往中山镇太和村。

    雨后初晴。到了中山镇太和村,狭窄崎岖的机耕道泥泞湿滑,刘奕清实验室的车根本进不去,无奈之下,他们只得换乘一辆农用四轮车继续往前赶。农用车一路颠簸,刘奕清一行心都悬到嗓子眼上了。走着走着,农用车也开不动了——前面的路车子进不去。没有办法,刘奕清他们只好弃车步行,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到了太和村时已是下午4点多钟了。现场查看,提取了所施肥料、土壤样本50多种,到江津城里已经是晚上9点过了。

    返回学院,通过化验分析,刘奕清他们找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原来是因为当地农民觉得这个新品种在市场上太俏了,为了让“速生桉”早日见效,擅自把常规施肥量加大了2倍以上,致使温度太高,离根系太近,从而造成桉树“烧苗”。后来,他们多次进行了回访,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而今,太和村的速生桉已是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农户们拔苗助长的教训,让刘奕清深感科普在促农增收中的重要性。为此,他发挥兼任永川区科协副主席的优势,和同事们采取培训、会议、宣传栏、科技咨询、现场指导等方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科学技术。

    研究课题来自农村

    在总结自己的研究经历和成果时,刘奕清说:我研究的课题来自来自农村,来自市场。刘奕清负责攻关的重庆市重点课题“生姜病原分子检测及无病原种苗繁育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选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永川区南大街办事处黄瓜山村几百户村民有着种植生姜的传统,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是远近闻名的“姜乡”,黄瓜山生姜一直以来也以其脆嫩爽口而走俏市场。

    2008年7月的一天,该村党总支书记申希泉找到刘奕清,硬是拉着他要到黄瓜山去,帮他们村解决 “烂姜”的问题。村民王成功有20多年的种姜经验,可谓“老把式”了,然而他家的生姜却烂了不少。其实“烂姜”(姜瘟病)问题在黄瓜山村种姜人眼里,是个老大难了,一直没有办法解决。望着王成功憨厚、朴实却有些无奈的脸,刘奕清爽快地说,一定从根本上破解黄瓜山村生姜种植中的“烂姜”难题。

    除了永川黄瓜山,荣昌盘龙镇、潼南双江镇、丰都包銮镇也盛产生姜,且都“先天不足”:生姜抗病能力弱,易发姜瘟病。为了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适应能力,刘奕清和重庆文理学院花卉研究所的专家们赴荣昌、潼南、丰都等地,采集母本资料,进行攻关研究——生姜病原物分子检测及脱毒种苗的繁育体系研究,解决生姜病原菌难题,提高抗逆性,实现优质高产。目前该课题研究已经取得成功,即将在重庆市进行大面积推广,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再添新项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