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9日 星期五
谈到安全性,专家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主持人:王怡 (本报记者)

    ■ 专家对话

    科技日报:近日的“棱镜门”事件让公众开始关注大数据的安全问题,您对大数据的安全问题怎么看?

    雷涛(天云大数据副总裁):“棱镜门”事件让崭露头角的大数据被贴上了窥视隐私的标签。这就像是今年315晚会上曝光的Cookie技术,不良企业在不告知用户的情况下,获取用户上网信息,经过曝光确实打击到违法行为,但同时Cookie的技术被逼倒退。而“棱镜门”事件,也牵扯到用户隐私和安全问题,这是无法避免的,每一项技术从发明创造到应用都需要过程。就像核工业既可以发电也可以毁灭世界一样,科学技术常常都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日报:如果现在算是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初期,您觉得在一开始该如何看待大数据的安全问题?

    雷涛:大数据的安全问题,需要一步一步的解决。这就好像在大家刚开始接触互联网时,聊天室聊天都是匿名,后来随着互联网的成熟以及网络法律法规的健全,网名开始实名注册,再到现在微博加“V”的认证,已经可以看作是一种标榜行为,这都可以看作是技术和人从对立关系开始转变融合。

    当我们面对一项新技术时,最好的心态便是开放,推动技术继续进步。在大数据时代,与以往不同的便是普通人不再只是消费者的身份,同时还扮演着制造者的身份。比如你去超市买矿泉水,除了消费,你产生了信息,你购买不同价位的矿泉水,制造了不同数据信息。这个数据对于你也许没有价值,但是对于生产水的企业和销售者都是很有用的数据信息。

    沈寓实(微软云计算中国区总监):就像我的同事张亚勤说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云计算是大数据的IT基础,大数据是云计算的杀手锏。云计算是大数据成长的驱动力,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数据需要云计算去处理,所以云计算与大数据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可以假想,如果大数据进一步发展,那么未来也许人的灵魂会不死。计算机依据人生前留下的数据信息,进行计算处理和分析,使他的灵魂可以做出决断和选择,即使人身体已不存在于世。这是一个美好的设想,要实现它就要积极地看待大数据安全问题。我认为数据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应当秉承着自主可控和开放合作的态度,使这项技术达到智慧的平衡。

    科技日报:大数据时代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但如果这同时会造成侵害个人隐私和危害国家信息安全,我们目前是否有办法来约束这类不法行为?

    邬江兴(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据了解,我国国内的数据库市场,超过90%市场份额多年来一直被美国公司占领。近两年。随着云计算概念的不断升温,各地纷纷建立的大型数据中心如同雨后春笋,而所使用的设备几乎全部是美国公司的软硬件设备。因此,我国在技术上要做到自助可控,这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这就要求从设计链、生产链、服务保障链等等所有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可是现在,我们最大的危机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网军”。

    李国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谈到大数据,它受到数学、物理等其他科学的很多关注,不仅做统计的人关心大数据、几乎数学界所有的分支类科学家都在关心大数据,可见其涉及面很宽。现在,大数据不仅是未来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是众多行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大数据对信息安全来讲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其更加重视数据本身的安全,因为数据一旦被破坏以后,就不能恢复。因此大数据如何通过立法,通过各种手段真正保护个人的隐私,这是国家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新的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针对大数据安全的立法尚未建立。大数据源自海量数据元,完善数据采集体系是关键。只有保证数据分析者获得数据合法性以及数据的安全性,才能确保大数据是对我们发展有利。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