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5日 星期一
“父子之争”亟待新一轮改革

    □ 韩义雷

    ■姑妄之言

    “我没统计过,但我敢说,90%的科技局和高新区都存在矛盾。”最近,一位科技局长在闲聊时说起了自己的困扰。在牢骚发完之后,这位局长也坦言,不管90%的数字是否准确,但这中间的结构性矛盾确实存在。

    对于“矛盾论”,有人从职能设定角度加以批驳,“高新区偏重产业,科技局偏重政策,这中间并不存在矛盾”。但有关矛盾的话题,在过去多年来,反复在两个系统内部被提起,这就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了。

    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洪流里,国家科委率先举起了改革大旗。为了解决困扰中国多年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国家科委主张,让科技长入经济,并在地方选点布局了国家高新区。从血缘关系来看,科委是“老子”,高新区是“儿子”。在创业初期,高新区不少管理者,来自更具经验的科技局;为了帮助高新区落实政策、寻找办公场地,科技局四处奔走。这种关系的建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一大批科技型“明星企业”随之诞生。

    但这种模式从开始就面临“条与块”的矛盾。在地方发展中,科技局是一个“职能部门”,高新区相当于一个“经济区划”,一个虚,一个实,当权责利分配在同一个区域发生时,必然会遇到体制性障碍。

    从现实来看,偏重产业的高新区,一般能为地方GDP贡献两至三成,因而备受重视;偏重政策引导的科技局,因为短时间内对经济拉动效果不够明显,在一些地区地位明显不及高新区。同时,相比某地科技局长,冠以“国家”两字的高新区最高层管理者,在行政序列中往往要高出半级。这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倒置现象”,当年的“儿子”,在现实中已经凌驾于“老子”之上。

    因为对于科技创新认识不到位,近年来,一些“弱势”的科技局,在职能调整中被撤并;而在一些思想更开放、经济更发达的地区,科技局则进一步强化了自身职能。他们率先改革。一些有智慧、有魄力的管理者,用高新区的管理思路,建立了打通政府和市场的工研院等新型机构,在传统“项目科委”之外,让科技局真真实实“长入经济”。

    经济转型从政府转型开始,抓住薄弱环节查漏补缺,新型科技局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在添加了高新区职能之后,“老子”想重新成为“老子”,“儿子”不甘心做回“儿子”,原有的并不平衡的秩序再一次被打破。从表面上看,新一轮“父子之争”,就是权力之争。但从深层次分析,这是长期以来“条与块”结构性矛盾的新一轮体现。

    经济转型,城市发展,百姓富足,离不开科技,离不开产业,离不开创新。这就需要科技局和高新区统筹发力,这就给高层管理者提出了一道必答题。新一轮“父子之争”,亟待新一轮改革。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