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晓明
科技追梦人
4月22日,芦山震后的第二天,在灾区龙门乡上空,一个不足3米大的无人小飞机在盘旋着,它时而在低空掠过,时而在危房前逡巡。
是航模还是侦察机?小小的飞机吸引着众人驻足观看。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旋翼飞行机器人首次与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联手开展救援。
在芦山救援现场,这支小型的“先遣队”大大提高了国家救援队的工作效率,被誉为无名的“救灾英雄”,而指挥它们的是“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救灾救援危险作业机器人技术”项目组。
也许人们会意外,这样一个国家重大课题的项目组负责人竟然是个“80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最年轻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齐俊桐。
因为梦想,与无人机“结缘”
出生在天津,毕业于天津大学,2009年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因工作突出被提前留在所里工作,从事机器人与自主控制方面的研究。
没有精彩纷呈的故事,也不存在跌宕起伏的传奇,齐俊桐走过了一条“80后”的寻常之路,不同的是,这条路上充盈着激情,满载着梦想。
在芦山救灾现场,齐俊桐和他的伙伴们在地面控制站的电脑上画出预定的飞行区域,设定所需执行的任务后,按下确定键,停在地上的小飞机稳稳起飞、加速,抵达预设区域后开始执行任务。飞行过程中,几个大男孩在电脑上“监控”着它的一举一动,国家救援队的指挥员则可以实时看到它获取的各种搜索排查的影像及数据。两个小时后,小飞机完成了预定的任务,稳稳地降落在地面控制站。而在以往,这种排查工作最短也需要4个小时。
“大学时期对机器人技术就很感兴趣,考入研究所后,导师韩建达研究员问我是否愿意把以后的研究方向确定为飞行机器人,当时特别高兴地答应了。”讲起最初的选择,齐俊桐难掩兴奋,微笑着说,“与飞机做伴是每个男孩子的梦想,身边的同学听说我有这样一个乐趣与学术相伴的研究方向时,都特别羡慕。而我也从来没有后悔过。”
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从事着自己钟情的研究,梦想的力量鼓舞着他不断前行。
2007年,飞行机器人研发项目进入到平台期,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课题组开始有人选择离开,而这个80后的年轻人却坚持留了下来。“可以说是梦想支撑着我一路走来。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梦想,实现梦想不仅需要你的付出,还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力。”齐俊桐说。
2008年,他开始负责团队研发工作,成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
因为执着,研发路上不畏难
2005年参与研发,2007年承担国家863计划,2008年开始带领研究团队,2009年参与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短短几年,齐俊桐与他的“80后”团队研制的旋翼飞行机器人,实现了在高度复杂的空中飞行系统中低空飞行、随车机动、随时释放、定点悬停,并可对定点区域进行持续观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实,早在芦山地震前,无人飞行机器人就已被派上了大用场。
在长江、淮河不断航的情况下,“小飞机”横跨南北两岸“穿针引线”,圆满完成输电线路导引绳架设工程;在南海海域科学考察中,被命名为“南海号”的飞行机器人成功开展了一系列船面起降及海上飞行试验;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小飞机在农作物顶端1米左右的超低空处进行超低微量农药喷洒作业,为农民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让人激动的科研成果的背后,是这些“80后”科研人员的默默坚守和付出。
寒来暑往,看似轻松的研究,实则艰苦漫长。初期的研发经费需要自筹,没有可借鉴的技术资料;飞机的维修、装配等繁重而简单的工作需要亲自动手,小伙子们又做研究又当工人……
为了让小飞机摆脱人的遥控而苦苦攻关的那段日子,至今让他印象深刻。
“每一次方法研究和代码改进都需要让飞机飞起来测试,风险不言而喻。”短短两个月,飞机摔下来几十次,每次摔机都让他们心疼不已——担心增加科研经费,担心技术方向不对……加班加点修理飞机,工作到后半夜是经常事,为了保证技术的严谨性,他们还得专找恶劣的天气和险要的地貌环境进行测试,几个月下来,小伙子们累得又黑又瘦。
“咱那螺丝拧得比工人还专业。”言及当初的苦与累,齐俊桐却如此轻描淡写。
正是凭着这股子执着,当时还是学生的他们掌握了这项发达国家长期制约我国的关键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这类“80后”系统技术的发展。
因为年轻,自敛光芒为兄弟
诸多荣誉在身,被视为年轻有为、事业有成的齐俊桐却谦虚地表示,成绩来自团队、导师和研究所领导给予的信任和支持。抛却耀眼的光环,生活中真实的他又会是什么样子?
齐俊桐带领的是一个30多人的“80后”团队,在他眼中,经过多年的并肩战斗,每个人都是他的兄弟、亲人。这些年轻人为了科研工作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甚至没时间装修房子结婚。“作为大哥,我得为兄弟们的终身大事着想,安排时间让他们早点成家,但他们不听我的,照样在单位加班加点地忙。”齐俊桐笑着说,然后又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谈及专业之外的话题,我们看到了一个开朗健谈、身上带有着“80后”的明显印记的他:喜欢结交朋友,会看些畅销书,有时间会与妻子到电影院看看新片;私下里愿意拉上他的兄弟们一起聊聊天,伴着烤串喝上几瓶啤酒;有时也会上网淘宝购物,论坛里也会发发帖子说说话。尽管科研活动繁忙,齐俊桐还常带着他的小飞机走到中学校园做科普宣传,幽默风趣的讲解常常令他被学生团团包围。
如果没有接触,你不会把他和从事尖端技术的研发者联系在一起。“每攻克一个难题,我的‘兄弟连’就会把酒言欢,小庆一番,当然,这也是我们放松的一个很好方式。”齐俊桐说。
梦想、执着、责任、感恩,这是齐俊桐身上的印记,也是许多像他一样的科研人员为我们诠释的新时代“80后”科研追梦者的印记。
对于芦山地震救援中的出色表现,齐俊桐讲得并不多,款款而谈的是他的团队建设、他的小飞机产业化。如今,他的团队里有了“90后”的身影,这是一群更年轻的追梦人,伴随着这些新鲜的血液,齐俊桐和他的年轻团队的梦想会飞的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