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5日 星期二
美国利用“棱镜”项目恐另有企图
徐龙 吕锡成

    报台联动

    本月曝出的“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美国脸谱、微软两公司于6月14日首次承认,美国政府确曾向它们索要过用户数据。另据美国彭博新闻社报道,斯诺登曝出的只是“棱镜门”的冰山一角,有上千家企业与美国国家安全部门合作,向其提供额外数据。面对国际社会不断增加的担忧,美国总统奥巴马不得不于17日在英国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对此作出解释,阐释“棱镜”项目的必要性。那么,“棱镜门”事件为什么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美国政府到底用它来做什么?是否超过了反恐需要?相关话题,中央台记者采访了军事专家孟祥青。

    “棱镜”项目反映了美国网络霸权

    今年6月,美国前中情局职员斯诺登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泄密给媒体,披露美国政府直接接入苹果、微软、谷歌、雅虎等9大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搜集情报。那么,美国通过“棱镜”项目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孟祥青指出,根据斯诺登的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从2007年开始。这个项目要求美国电信巨头Verizon公司,每天上缴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在过去6年时间里,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还通过进入微软等9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来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照片等秘密资料。此外,斯诺登还透露,在过去4年当中,美国政府利用该计划对中国内地和香港上百个网络也进行了监控。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美国政府这样做,不仅是对美国公民隐私权的侵害,也反映了美国在信息网络时代的霸权,以及它所宣称的别国对它进行黑客攻击的虚伪性。

    美国辩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如果斯诺登的披露属实,那么,受到美国安全部门侵犯隐私权的人将遍布世界。对此,美国总统奥巴马解释说,“棱镜”项目对反恐具有重要意义。在安全与隐私之间,社会需要作出选择。那么,美国这一行动是否已经超越了反恐需要?

    孟祥青表示,美国政府曾经说,“棱镜”项目是为了反恐,不涉及美国公民个人,这个辩护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我们知道,在情报工作当中,负责情报收集的部门是无法事先知道哪些信息是涉及反恐的,只有广泛收集信息才能从中遴选出反恐信息。9·11事件以后,美国情报部门就曾以反恐为名,秘密通过一家国际银行信息的数据中心,对成千上万名各国人士的金融交易信息进行数年调查。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情报部门在互联网上收集反恐信息的同时,也顺带收集了其他领域很多有用的信息。其实,美国的IT巨头们也没有那么无辜,他们与美国政府的合作早已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在2010年谷歌威胁退出中国的闹剧中,美国政府就曾经公开力挺过谷歌公司,当时担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甚至专门鼓吹所谓的网络自由。据说,美国国务院官员也多次参加谷歌公司的内部会议。但最近一段时间美国政府针对“棱镜门”的解释和说辞,在美国国内都没有得到认可。

    美国利用“棱镜”项目恐怕另有企图

    这一两年,美国不断以受害者姿态指责中国黑客入侵。然而,“棱镜门”事件却曝光了美国自己一直进行网络监控行动。那么,美国双重标准的背后到底有何真实目的?

    孟祥青认为,美国这种行为明显地暴露了它所谓的“网络自由”的虚伪性。在互联网领域,美国明显采取的是双重标准。近年来,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网络黑客受害国,而且根据各方面信息,攻击中国网络的大多数黑客都来自美国。当然,我们不能仅仅根据IP地址就认定它是侵害国,但斯诺登所透露的“棱镜”项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网络监控者,也是最大的网络攻击者。另外,美国利用这个“棱镜”项目恐怕还另有企图。比如,美国有可能要在新兴的互联网第五维战场排兵布阵,抢占信息的制高点,为未来争夺网络霸权奠定基础。

    (本栏目由科技日报军事部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时空》《晚高峰观军情》栏目联合主办)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