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最近很忙。
在2013年贺岁档、成龙主演的影片《十二生肖》中,观众首度见识了3D打印技术复制圆明园兽首的场景;5月9日,英国两名记者携带了一把由3D打印机制作出来的真枪,并通过了复杂的安检,登上了以安全闻名的“欧洲之星”列车。
如今,这股3D打印的风潮也吹到了汽车界。前不久,一款名叫Urbee2的三轮混合动力汽车面市。“这次不是玩具,而是真正能开上马路的汽车”。据相关媒体报道,这款车仅用了50个零部件,设计从图纸到模型只需几天的时间。
而且,更神奇的是,这样一款产品,按其生产者的说法“不会牺牲安全性、可靠性和抗撞击性”,让小规模个性化定制汽车成为可能,并将在2015年希望能实现量产。
这使我想起了大量行驶在某沿海省内各种山寨品牌的汽车,正是它们的大批量生产和销售,使得该省的汽车产业“声名鹊起”,并一度成为支柱产业。如果以此来衡量,这可比3D打印汽车牛多了:至少在个性化和规模化生产上已走在了前列。
汽车工业已存在上百年,从当初的四轮蒸汽车到如今的集中式研发、全球化采购、规模化生产、区域性销售,汽车产业不仅是人力密集、资金密集,也是技术密集的产业。而且一款汽车能够上路,还要经过各级政府部门和检测机构的重重把关,符合安全方能进行生产。一辆汽车虽然是个人或家庭的私有财产,但它要上路,已对公众安全构成威胁,不合格产品一旦上路就是后患无穷的“马路杀手”。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汽车也具有公众属性,应当符合安全、环保的各种规定,这也是沿海某省内山寨产品难以突破地方保护、进入真正市场的最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现在暂时还无法验证3D打印汽车的安全性。但即使其安全性得到解决,那么对这种众多个体可自行设计、自己打印的汽车如何进行检验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同时,可靠性也是衡量汽车性能的最重要一项指标。一部当今的汽车在大体成型后,便要经过严格的路试,包括各种环境下和不同路面的长时间极端测试,以保证其不会在某个关键时刻给你“掉链子”。如果以现在的造车工艺来看这种3D打印汽车,可以说与当代真正意义上的汽车还相差甚远。
最终,一部汽车是否成功,还要经历市场、价格等多方面的考验。而3D打印汽车在这方面均不具备。按目前的情况来说,说它是玩具,也许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