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4位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康复出院,在亲属陪伴下回家。鼓楼医院是江苏省此次防控H7N9禽流感疫情中收治患者最多的医院,自3月27日以来,这里先后收治了6位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据悉,该院收治的另两位H7N9禽流感危重患者的病情目前已有所改善,正在逐步恢复之中。图为在南京鼓楼医院,已康复的4位H7N9禽流感患者准备接受媒体采访。新华社记者 孙参摄 |
创新启示录
今年3月,上海发现2例不明原因引发肺炎病例,首例病人于3月4日死亡。当地医院、上海市疾控中心没有检测出结果,病例标本于3月24日晚送到国家流感中心。由于标本量很少,可选择的检测方法不多。国家流感中心研究员王大燕和同事们对标本检测策略进行了反复推敲。标本进行预处理后,开始检测标本,同时进行病毒扩增。
3月26日,安徽省疾控中心也上送了一例不明原因重症肺炎标本至国家流感中心。王大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极为敏感,不同省份几乎同时上送不明原因肺炎标本,她深知新发传染病必然引发社会极大关注,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解决!
自从3月24日拿到标本后到3月28日分离到三株病毒,加班成为国家流感中心工作人员的常态,王大燕经常不能回家,更不能照顾上学的孩子。
3月29日完成新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为了稳妥,她同时采取了另一种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3月3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讨论并将研究结果上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卫生计生委按国际卫生条例报世界卫生组织,3月31日,新闻媒体发布了我国首次发现并确定一种新型的H7N9禽流感重配病毒,它在我国上海、安徽已有病例。之后,王大燕及其同事们优化了H7N9病毒的检测方法,在这个检测方法基础上研制的试剂盒于4月1日开始发送至全国409家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使我国各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都有能力检测H7N9病毒。
技术储备能力不断增强
应该说,迅速分离出病毒的能力得益于我国疾控能力的增强。
目前,国家流感中心已经建立了所有流感病毒的鉴定方法,建立了核酸检测技术平台、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平台两个平台,接到标本后可以在短时间内鉴定出流感病毒亚型。除了平台建设,人才水平也有大幅提高。十年前,国家流感中心测定一个病毒的基因序列需要几个人用好几天的时间,而现在,一个人不到一天时间就可以检测出来。国家流感中心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家团队。
王大燕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和十年前SARS来袭时相比,我国的流感应对能力已经不能同日而语。
十年前,SARS来袭是对刚刚组建的中疾控的“当头一棒”。当时,中国传染病体系较弱,缺乏生物安全意识,SARS病毒首先由香港大学确定,相关的科研文章大多由国外专家发表。中国在那次危机应对中表现得软弱乏力。之后,我国疾控中心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提升技术能力,并在全国建立了传染病信息直报系统,以一个综合全面、以循证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机构的新面貌呈现在国人面前。
2005年,我国发生第一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时,王大燕刚刚调到国家流感中心,参与应对H5N1的工作。那时候,国家流感中心的科研能力已经稳居国内第一,不落后于发达国家。流感中心拿到标本后,应该做哪些工作,哪些实验不需要作,流感中心的专家们的工作思路非常清晰。
2009年,我国发生甲型H1N1流感,王大燕负责协调安排实验室工作。由于H1N1病毒由美国科学家先发现,提供了病毒的序列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国家流感中心建立了检测技术,自行研发了流感检测试剂。由于甲流病人多,省级疾控中心报上来的需要复核的样本越来越多,实验室的专家特别忙碌,不到3个月检测了300多病例。同时,还需要完成所有的病毒分离和序列测定工作。而各地实验室的咨询电话不分昼夜,响个不停。此外,王大燕还组织举办了多次实验室检测技术培训,包括对东盟八国举办的手把手实验室技术培训。因为工作任务太重,“睡觉只能靠打盹,能喘气儿就不错了”,王大燕没来得及写英文论文,只是撰写并在《病毒学报》增刊上发表了两篇核酸检测和病例确诊方面的文章,由于是增刊,“连评职称都不管用”。为此王大燕觉得特别遗憾,“同事们做了很多工作,付出了艰苦努力,因为工作繁忙,我们疲于应对,没有及时发表研究成果。”
应对H7N9获世界认同
四年过去了,国家流感中心检测能力日渐成熟,研究水平有了极大提升。这期间,2010年,国家流感中心被WHO批准为全球第五个、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过程中,专家们有布局,有步骤,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测定H7N9病毒,拿到数据后及时公布研究结果,4月12日实验室人员集体投稿的文章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新英格兰杂志》。为此,国家流感中心完成了学术研究与流感应对的双丰收。
SARS之后,应对H5N1,H1N1,H7N9,越来越从容不迫,我国于2002年成立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打出越来越漂亮的翻身仗。
国家疾控中心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以其有条不紊的布局,迅速有效的应对,更成为中国疾控十年之后的可圈可点之笔。赢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赏,4月24日世卫组织卫生安全和环境事务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表示,“中国的H7N9禽流感疫情应对堪称典范”。同一天《科学》杂志在线发表文章指出,此次中国对H7N9禽流感疫情反应迅速、措施得当,扭转了全球公共卫生界对中国公卫技术能力的看法,改变了过去应对疫情的负面形象”。
成果背后是艰辛的付出
能看到国家流感中心专家的价值,却不一定知道他们付出的巨大代价,好在这一次,发现新病毒、及时发送检测试剂盒、及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应对迅速且有条不紊,国家疾控中心可以开庆功宴了。成功背后是付出!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国家流感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没有节假日,甚至没有时间回家,条件好时在单位附近的宾馆休息,条件不够就睡在实验室里。
每当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曾想到,我国公共卫生的病毒专家们正在挑灯夜战,严密布控,谨慎制定公共卫生防控的应对策略,因为每一处的疏漏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事实上,作为国家流感中心的研究员,王大燕的工资并不高,但是疾控工作人员不是为金钱而战,更多的是肩负的责任。平常大家也会为工资水平发发牢骚,但是,突发疫情面前,大家冲上去了,但没有人谈钱谈条件。
“国家流感中心已经成为流感参比和研究中心,平台已经搭建好,但是技术能力维持非常重要,要追赶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顶尖水平的研究机构,需要不断更新与提高,否则很快就落后了”。王大燕慨叹,“国家流感中心日渐成为国际上的知名研究中心,但是工资低,留不住人才,未来可能阻碍流感中心的发展。”
中国疾控中心是中国最大的公共卫生科研机构,目前拥有4位院士,中心的专家们像王大燕一样,在一次次公共卫生应对事件中成长,不为名利,脱颖而出,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