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不等于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文明不等同于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应该是人的绿化”,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这样表示。
王如松认为,生态是联结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局部与整体、眼前和长远的一种关系、机理、状态和过程;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道、生产之术、生活之理和生命之魂。环境为体、经济为用、文化为常、生态为纲,“中国就要走一条‘生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五位一体;文明贯穿认知、体制、物态、心态,四文一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谈到城市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关系时,王如松进一步介绍说,首先要明确这样一个概念,就是“生态文明不等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物质代谢环境、生态服务环境、生物共生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区域发展环境。生态文明则是发展的上层建筑,包括人与环境的耦合关系、进化过程、融合机理、和谐状态以及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伦理和文化素养等。
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前景可观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池材料研发部负责人蒋庆来日前撰文指出,目前,国内镍氢动力电池市场尚未形成气候,产销量不大,失效电池的数量不多,针对镍氢动力电池的回收也处于技术研究阶段。而普通民用电池的回收则由于环保意识薄弱、回收体系不健全,使得目前国内整体回收比例不到2%,绝大多数普通民用废旧电池被消费者和生活垃圾一起丢弃,没有进行回收处理。
蒋庆来认为,作为动力电池的主要有价金属镍、钴、稀土等的市场价不断攀升,将严重影响动力电池的制造成本。以镍氢动力电池为例,废旧镍氢动力电池中镍含量为30%—50%,钴含量为2%—5%,稀土含量为5%—10%,具有很高的回收经济价值。动力电池产品的型号规格统一、组分含量稳定、应用市场易于管理,这些都为其回收再利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可以预见,在未来,动力电池回收循环利用将成为新兴产业,失效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再生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同时也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不仅能有效控制电池成本,更可以为混合动力汽车的普及起到正向的积极效应。
科研“炒冷饭”将埋没原创价值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耀日前撰文指出,炒冷饭无关乎经费多寡,而在于科研人员是否投机。唯SCI(科学引文索引)评价制(尤其是SCI数量评价)和科学家学术地位的经费决定论,催生了炒冷饭的投机者,因为炒冷饭容易发文章。可能有人说,炒冷饭是因为水平不高,但文献看多了,怎么也应该有些好的想法,所以还是投机心理在作祟。过去我们的科技方面有很多空白,为了解决“有无”的问题而模仿别人,可以理解,然而一旦“有”了,就应该想着如何创新和对别人的技术进行重大改进。
徐耀认为,事实上,中国发表的科技论文已经很多了,工业领域也已经引进了很多国外技术和生产线,但如此的科技进步带来的环境污染、浪费投资等现象已经积累到必须改变发展理念的地步了,国家也已提出“中国创造”的目标。因此,科技界亟须逐渐抛弃追踪研究理念,断绝炒冷饭的投机思想,探索原创。尽管探索起来比较艰难,但趋势不可违背。
中国需要科学家的科普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传播系教授李大光日前撰文指出,中国总是号称科普队伍有几十万大军。但是,这些人多数不是科学家,而是科普行政管理人员。这是中国科普一直处于落后境地的主要原因。另一个问题就是,科学机构的团体主义过于浓厚,自己掏钱做的事情就必须鼓吹自己的成绩,否则就不配合。
李大光认为,中国应该以某种程度的制度性约束激励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加强媒体与科学家团体的合作,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的做法,由专门的基金会拨款、由科学家参与制作电视科学节目,用这种大社会和大科学的模式,最有效地进行科学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