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09日 星期四
“农业嘉年华”唱响未来
——走进转型升级中的广东专业镇·江尾镇
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被广东省科技厅授予“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是广东省唯一的兰花专业镇。在江尾镇仙鹤村的省道245线两旁,有一条活色生香的兰花长廊——绵延十几里的兰花种植基地。
仙鹤兰花长廊吸引了台湾等兰商几十多家,培植国兰和洋兰约400多种,远销国内外兰花市场,现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并获得了全国兰花博会70多个奖项。长廊区内建有兰花展览馆、组培基地、度假别墅旅游等设施,能够开展兰花餐饮、疗养、美容等特色活动。
广东兰花之乡 ——江尾镇

    ■走马专业镇

    文/宋子夷

    沃腴的土地常常伴随着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如今韶关市翁源县西华山主峰,曾因住着八位大仙而被称为八仙嶂。当地有位樵夫不畏艰险,终于得道成仙。西华山主峰改为九仙嶂,地处翁源县江尾镇的九仙村也因此而得名。传闻村里产的桃子皮红肉白,肉质爽脆,深得仙人喜爱,“九仙桃”的名字便这样被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江尾镇有着“中国九仙桃之乡”的盛名,岭南佳果九仙蜜桃作为当地一大农业特色产业品牌,有着五千多亩的种植面积,是广东省优稀水果之一。在每年桃花盛开的时节里,这座流淌着灵动风光与富饶资源的小镇,总吸引着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

    然而,江尾的秀美与幸运绝不仅仅止于此。2005年,江尾镇被广东省科技厅授予“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成为广东省唯一的兰花专业镇。2007年,翁源县成功地举办了“海峡两岸(翁源)暨广东省第五届兰花博览会”,使江尾镇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仅兰花产业年产值就超过3亿多元。作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这个有着“中国兰花之乡”美名的小镇,开始肩负起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任。

    因地制宜 敢“吃螃蟹”的台商带动兰业发展

    在人们的印象中,兰花坚毅傲骨,有如郑板桥画中展现的那样风姿纤细而素雅。翁源气候宜兰,江尾镇过去也有人种植兰花,但从未形成产业和规模。庆幸的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眷顾着这座清秀的农业小镇。

    “江尾镇与兰花的结缘,真正始于1998年。”江尾镇镇长胡可清一落座便向笔者一行介绍。

    由于江尾镇的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昼夜温差大,且境内没有污染企业,空气清新,生态良好,水质优良,为兰花的培养提供了十分适宜的气候环境。很快,这种与我国台湾宜兰相似的种花环境引起了有着十多年种兰经验的台商张建邦的注意,在时任翁源县仙鹤镇镇委委员、分管招商引资工作的胡可清等党政领导的大力推荐下,张建邦开始在江尾镇仙北村试种兰花。

    随着试种的成功以及这些敢于“吃螃蟹”的台商们的“以商带商”,江尾镇由此开启了全力发展兰花产业的集聚道路。通过台商的带动,如今的江尾已有150多户专业从事兰花种植,从以台商为主,到本地专业户逐渐增多,十多年来,兰花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目前,江尾镇兰花产业已形成6大类800多个品种,全镇兰花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此外,为了促使兰花产业向种植规模化、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技术化、产品市场化发展,江尾镇还建立了仙邑生物科技中心,致力于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兰花产业的发展中,解决兰花前端种苗问题,完善了产业链条的发展。

    术有专攻 多种经营模式合作发力

    过去,江尾镇的特色产业停留在老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上,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进一步促进市场成熟,从而切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摆在江尾镇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与绝大多数农业镇相似的是,江尾镇在拓宽兰花产销渠道方面,采取的是以农业专业合作社结合龙头企业联合发展的形式,通过上下游的互动,为各方带来良好效益,优势互补,共赢发展。随着兰花协会、仙鹤花卉基地有限公司、全好兰花专业合作社等3家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相继成立,江尾镇政府开始重点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社员”等新兴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对贫困专业户,更是从技术、资金、农资、种苗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包销合格产品,尽量为兰花“产、供、销”各个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

    自2005年起,翁源县每年通过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扶持江尾镇一批经济实力强、产业化程度高、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农业龙头企业成长,发挥企业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2008年,为带动兰花产业进一步发展,更好地提升兰花从前端技术到终端销售的一条龙服务水平,江尾镇政府开始推动兰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工作。5年来,江尾镇政府始终致力于积极引导松散兰花专业户加入专业合作社,以让他们享受到优惠政策和相关生产保障。专业合作社在协助农户处理病虫害防治、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发挥出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点在于解决资金投入和技术沟通问题”,在兰花种植上,由于专业合作社的社员间彼此信任、互相联保,大大降低了资金不足可能带来的风险几率。此外,合作社内部社员彼此间关系亲近,可以在种植技术、资源共享、销售渠道等方面互通有无、信息共享。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带动一方致富,拉动产业经济提速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优势作用。“通过建立市场利益共同体,把零星分散、缺乏市场竞争优势的兰花种植户组织起来,对于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有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胡可清总结道。

    深入对接 产学研合作专注转型升级

    即便是对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传统农业镇来说,不创新,也意味着可能被淘汰。江尾镇党政班子深知创新发展这一要义,在农业关键技术领域攻关、重点科研成果推广方面不甘落后于其他镇街,不断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建设。

    目前,江尾镇已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北京林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还与华南植物园、全好兰花专业合作社、仙雅兰业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不断扩大科研合作面。“我们要不断完善兰花生产管理技术,研究出更多适合市场消费的兰花新品种,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胡可清解释道,“江尾镇兰花的生产能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更贴近消费者,永久畅销,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江尾镇将创新的重点放在开发花卉育种、标准化生产、产品保鲜包装等技术研究方面,积极抓好名优特稀等新品种的培育、开发、示范、推广,选取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或兰场启动实施兰花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力求最大限度提高科技含量。为了完善科技培训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江尾镇还定期邀请技术合作单位的专家、教授传授先进的兰花种植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并每年开展3—5期兰花专业技术培训班,加快推进兰花工业化生产进程,逐步打造全国兰花技术科研示范基地。镇专业建设办、兰花协会也根据各阶段兰花生产情况,为种植户印发兰花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资料和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气象信息,为一些主要企业、兰场开展气象通讯短信服务,将气象信息通报给花农,及时做好各种自然灾害防范工作。

    品牌联动 生态产业畅想未来

    如果你驱车行驶在江尾镇境内15公里长的省道S245上,就会看到一段长约3公里,两岸面积约8000亩的“花卉长廊”,那里种植着品种丰富多样的各类兰花。这,就是江尾镇精美绝伦的兰花观光带。如果你恰好在兰花盛开的时节经过,就能从兰叶的油绿光亮,兰花的清丽色艳,兰香的纯正雅致中感受到兰花的风姿和馨香。

    事实上,从2002年“花卉长廊”开始规划建设以来,这里已吸引了包括我国台湾地区在内的各地兰商30多家,共种植兰花7000多亩,培植国兰和洋兰约400多种,产品远销国内外兰花市场。而这一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也帮助江尾镇斩获了全国兰花博览会中的70多个奖项。目前,江尾镇正在积极筹备长廊区内兰花展览馆、组培基地、度假别墅等项目设施的建设工作,以及开展花卉餐饮、花卉疗养、花卉美容等特色活动的工作。

    2009年12月,广东省(韶关)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落户江尾镇。试验区以兰花种植业为基础,以台湾今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外资公司为投资主体,重点发展现代花卉种植和育种、高科技农业展示、农业观光休闲等领域。可以说,这对江尾兰花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标志着江尾镇的兰花产业从传统种植开始迈向利用生物技术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转型升级,更意味着产业链条开始从兰花生产转而向兰花交易、休闲旅游以及物流领域延伸。

    将文化内涵渗透到绿色产业的发展中,令江尾镇显得颇为独具匠心。为了给“中国兰花之乡”寻一个“根”,江尾镇积极弘扬并不断向省内外推广兰文化产业,发掘兰文化内涵,引导外界认识翁源兰花、感受兰文化的高雅品位。除了开展系列摄影、绘画、诗歌、书法、集邮、写作比赛等活动外,积极筹建兰花交易市场——兰花文化创意园(暂定名)也是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我们将博览园的市场目标定位为争做粤赣湘‘红三角’地区最大的花卉博览园,以及全国最大的兰花交易和兰文化展示中心,”胡可清介绍道,“希望这里未来能形成以兰花交易为主,集旅游休闲、兰花展示、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交易、旅游、会展和文化中心。”

    以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为中心的“农业嘉年华”构想,把兰花主题贯穿于整体布局和设施中,将江尾镇打造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实施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怎样令区域产业附加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江尾镇接下来的每一步路都显得颇为重要。其实,如何将松散的单个项目统一于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之中,使之既体现个体的价值,又不破坏产业链的完整性,不仅考验江尾镇政府对未来发展规划决策的精准度与执行力,更加考验的是,广东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决心与耐心。

    ■观点集萃

    论点

    专业镇的结构调整,起主宰作用的是市场

    专家:路平(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研究员,广东省专业镇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市场机制的反应是不同的。广东专业镇的企业,绝大多数是非公有制企业,主要又分两类,一类是民营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其中有一部分是科技型、创新型民营科技企业):一类是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包括量大面广的OEM型企业)。不论是民营企业或是外商独资、合资企业,他们的经济活动、结构调整,主要依据市场供求规律、依照价值法则行事、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尽管各级政府(特别是县、区以上政府)掌握大量资源(土地、矿产资源、财政等)和各种权力,但对专业镇内聚集的非公有制企业影响力并不大,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情况越是显著,特别是一些大型、特大型企业,产值几十亿到几百亿,一个镇级单位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是几十至几百亿。至于大量的外资独资、合资企业,他们听从的是境外总部,政府更难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因此,广东专业镇的结构调整就出现了二律背反的情况:从全省的格局看,省的结构调整着力点是发展石化、汽车、钢铁等重化工业,人力、财力和物力都用在重化上,面对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农业,并没有下多大本钱。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本世纪初三产比为8.2∶45.7∶46.1,而后才出现6.1∶51.7∶42.2的反常情况,违背了人均GDP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升级的经济学常识。但在珠江三角洲大多数专业镇中,并没有按政府的指挥棒大力发展重化工业,而是以很大的气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加新产品,创建新品牌;再就是按市场规律,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的主要目标。虎门等镇的结构调整指导思想就很现实: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资源耗费尽了,环境没有承受力了,劳动力价格上涨了,再发展粗放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没有出路,只能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