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07日 星期二
“三个彰显”:彰显红色军医的爱民情怀和爱伤观念,彰显白衣战士的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彰显党员干部的示范效应和模范作用
灾难中红色军医凸显大爱情怀
火线入党

    “我实在太高兴了!终于能回到学校坐进教室复习,参加今年高考了!感谢西南医院的军医叔叔们!”躺在该院医疗队的病床上,芦山中学高三学生杨美江喜上眉梢。

    20多天前,杨美江锻炼时不慎从学校双杠上摔下后受伤,此后一直在家里平躺着静养。雪上加霜的是,突如其来的地震让她的伤情更加严重。那一刻,她忍痛拼命往外跑,身上的疼痛加上地面剧烈的颠簸,让她不由自主地侧身飞了出去,胸部直接摔在一块又尖又硬的大石头上。

    当地医院医生诊断为胸11、12椎体压缩性骨折。这样的伤病要是放在平时,并不是什么大事,只要卧床静养三个月就可以痊愈。可这就意味着她将错过高考,杨美江心急如焚。得知这一情况后,4月23日上午,该医疗队前后方开通远程会诊快速诊断通道,让杨美江几近熄灭的高考梦想,重新被点燃。

    一场红色军医的千里爱心接力瞬间展开!

    10时07分,远程会诊开始了,远在重庆后方的超豪华阵容在千里之外为杨美江会诊。会诊专家中包括我国现代康复医学的开拓者和“泰斗”吴宗耀,他在国内首先建立了设备全面、内容丰富、人才齐备的临床康复科,是国内第一个康复医学博士授权机构的创始人。

    后方专家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一致同意医疗队的诊断,决定实施非手术治疗,为杨美江量体裁衣,定制外固定支具。这样的支具将不影响她的伤情恢复,不影响她的坐立行走,也不会影响她的高考。与此同时,前方测量数据源源不断地发送到后方,西南医院启动应急机制,最快速度制作支具送往千里之外的芦山。

    4月25日上午10点,医疗队员尹昌林出现在杨美江的帐篷里,送去了医院加班加点为她量身定做的支具。调试佩戴,杨美江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28日晚,该院医疗队唐希、郭国宁两名同志因在抗震救灾期间表现突出,经医疗队临时党支部考察、党员大会讨论研究,并报学校前线指挥部批准,同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芦山县医疗队驻地帐篷内,唐希、郭国宁庄严地宣读了入党申请书,表示一定不辜负党的期望,牢记使命,坚决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

    每当急难险重任务来临之时,都是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的舞台。每当遇到危急关头,最先听到的就是党员干部的“我先上”“跟我来”。他们处处身先士卒,哪里危险最多,哪里灾情最重,哪里困难最大,哪里群众最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带头“迎风雨、喝凉水、冒余震、同甘苦”。

    在这里,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将党的光辉带给每一名灾区群众。临时党支部更是充当了战斗堡垒的作用,始终坚持用习近平主席、军委总部和校党委的决策指示统一思想步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狠抓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提高,注重用红色军医的品牌教育队员。他们广泛进行战地宣誓、重温誓词等活动,大力开展以火线入党、阵前立功、争当抗震救灾模范为主要内容的立功创模活动,大大激发了医疗队员的战斗精神。

    记者看到,芦山地震来临之时,最先写下请战书的是党员干部;徒步挺进灵关镇时,先遣小分队的队员还是党员干部。

    还记得4月24日,雨下了一夜,满地泥泞。天刚微微亮,灵关前置医疗队的全体队员们又开始行动了。在姬军生的调配下,医疗队16名队员分成了几个小组,除留在镇里继续接诊受灾群众的队员外,其他队员分赴罗家村、河口村等受灾严重的村落进行巡诊。外出巡诊,意味着要冒更大的风险,因此这些队员也大多由党员干部组成。

    河口村是该院医疗队对口救治的一个村,也是最偏远的村落之一。在此次地震中,河口村涉灾面积广,灾情极为严重,90%的房屋变成危房,甚至部分房子完全倒塌。一路上余震不断,滚石乱飞,道路严重受损,医疗小分队乘坐的车辆时时被山坡上滑落的石头打得砰砰响。到了汽车不能前行的地方,全体队员下车步行。

    在这里,每前进一步,都意味着离危险更靠近一些。抵达河口村后,顾不上满身泥泞,他们就挨家挨户进行巡诊,生怕漏掉一个病人。近5个小时时间里,他们共巡诊约400人,处置了70余名伤病员,其中大部分伤病员为60岁以上老人。

    白衣战士首先是战士。这一刻,他们的战斗精神和意志得到了充分彰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