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600公里奔波路
——一支民间物资救援队伍的震后48小时
本报记者 吴晋娜

    早晨六点,天蒙蒙亮。在宝兴县灵关镇中学阶梯教室中坐了一晚,记者走出来,心却凉了一半。雨量开始增大,前往18公里外的宝兴县城的希望似乎渺茫了。

    一路上,雨还在下,不断有人说,前方塌方路段还在抢修,再次塌方的可能性非常大。

    8点钟,记者随一支来自天津的武警医疗队,走往宝兴县城方向,暂定目标是到一些附近的居民点进行伤情排查。等到11点多,排查任务基本结束,主干道上忽然有大量救援车辆往宝兴县城方向疾驰。

    公路救援车、红十字会车辆、特警车、军车……车辆越来越多,路通了。记者站在路边,挥舞着采访本,多次拦车被拒之后,一辆重庆牌照的依维柯停了下来。

    “去宝兴县城么?”记者问。

    “是,可是我们已经坐了三个人,车上还塞满了物资。我和领队联系一下。”也许是得知记者来自重庆,车上的队员们同意搭载我一截儿。

    中午12点,到达灵关镇苏家涯附近一个救治点。他们的领队魏国俭,正在打听前面的路况。这时,记者才发现,他们救援车队叫做“金朝阳”。

    三辆车,8个人,领队魏国俭是金朝阳教育学校的训导师,其他7个人都来自重庆,是学校的义工,平时他们都有自己的公司在经营。当时他们在上海参加会议,得知四川雅安地震,马上赶晚班飞机回到重庆参加救援。

    “车上还有位置带我去宝兴县城么?”记者问。

    “怕是没有,你看,座位都满了,车上装满了物资。”

    看了一眼三辆物资车,记者也失望了。

    “您好,请问你们车上有物资么?我们有三四十个兄弟在河滩那边工作,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吃任何东西。”一位年轻的成都特警问。

    “方便面行么?我们车上有200箱,已经和宝兴民政局说好了,物资要送过去,可以给你们五六箱。”说完,魏国俭转向记者,“这样就给你腾出了一点位置”。

    没想到转机如此意外。于是,我和车队继续出发了。

    路上,他们告诉我,车上的200箱方便面,50多箱水和牛奶,都是司机贾国平捐助的,总共价值七八千元。

    他们是在20日凌晨回到重庆,第二天早晨八点召开了一个会议,6小时后,三辆物资车就出发了,车上除食物和水以外,还包括200床棉被、50顶可容纳7至8个人的帐篷,还有20多顶双人帐篷。

    21日晚上,他们的物资车到达雅安市,没有休息就连夜与雅安市民政局取得了联系,询问看哪里最需要这些物资。

    “宝兴县城”,这是他们得到的答案。

    22日一大早,他们从雅安市区出发,还好道路比较通畅。

    中午11点,到达灵关镇,恰好赶上通往宝兴县的道路刚刚打通。他们与宝兴县民政局一位姓竹的局长取得了联系,“听说我们有帐篷和棉被,他们非常兴奋。”

    一个个好消息传来,队员们备受鼓舞。这时,他们已经行驶了将近600公里。

    下午1点50分,三辆救援车达到了位于县中心的民政局,之前联系过的竹局长,正在门口分流各种物资,“有棉被太好了,今天晚上下雨可能性很大,很多灾民需要”。

    各种物资不断卸下,魏国俭开始向当地工作人员打听回重庆的路,得知走夹金山、映秀、都江堰回重庆的路已经打通。魏国俭决定,卸下物资后直接,马上折返。

    “第二批物资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只是还没有决定是自己来送,还是送到成都让爱德华基金会的人直接送进来,毕竟我们的人对这边的路线不熟悉。”

    与记者告别时,魏国俭说了下一步的打算,并且互相祝福平安。

    (科技日报四川宝兴4月2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