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传染病专家提醒
大灾之后防大疫
本报记者 段佳 通讯员 戴欣 黄显斌
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7.0级地震发生后,芦山县城群众用水困难,四川省南充市消防支队官兵在积极营救被困群众的同时,利用消防车为灾区群众送去了生活用水,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图为4月21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城,四川省南充市消防支队官兵为灾区群众送水。 新华社发

    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后,解放军第302医院奉命紧急抽调组织防疫专家医疗队,于4月21日下午从首都国际机场搭乘专机前往雅安芦山地震灾区,迅速展开灾后伤员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

    302医院派遣的防疫专家医疗队队员曾参加过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的抗震救灾,也执行过海地抗震、印尼东盟地区论坛救灾演练和亚丁湾护航等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在传染病诊治和灾后疫病防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次前往地震灾区,他们将负责指导开展医疗救治、疫情监控和卫生防疫等工作,同时,也将为救灾官兵和灾区群众开展健康宣教、心理疏导和疫病防治知识培训。

    从电视报道中可以看到,地震发生后,大量房屋倒塌,垃圾遍地。302医院的相关专家表示,此时,地震灾区极易下水道堵塞,污水横流,饮用水也可能被大面积污染,容易蚊蝇孽生,生态将遭受严重破坏,腐烂变臭的畜禽尸体更成为各种病菌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而且,大批灾区群众集中在临时住所,人口密度大,极易引发一些传染病并迅速蔓延。惊慌失措/身心交瘁的灾区群众,肌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明显下降,也成为传染病流行的诱发因素。

    自古就有“大灾之后防大疫”的警示,在灾区如何做好防疫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为此,我们采访了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秦恩强副主任。

    震后灾区容易发生传染病疫情

    秦恩强说,地震发生后,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水源可能受到垃圾、尸体、化学毒物等污染,水质恶化,食品出现变质或受到污染;媒介生物习性发生改变,人与其接触机会增加;同时,地震可给人的心理带来严重创伤,加上营养不足,人体抵抗力下降;也由于居住密集、卫生条件差等因素,灾区群众容易罹患疾病。

    秦恩强表示,以上情况具备了引起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因此如果震后不注意传染病防控,容易引起传染病流行,造成大灾之后发生大疫,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秦恩强分析说,造成传染病的具体原因一般包括三方面:一是地震往往导致灾区的水电供应出现问题,特别是饮水问题比较突出。因为得不到自来水供应,一些灾区群众往往选择平时不喝的类似井水、泉水甚至水库里的积水等饮用。这些未进行杀菌处理的水容易导致人的感染。二是露天宿营。由于地震后常常伴随着大的天气变化,灾区群众在灾后心态往往也比较紧张,综合作用下,人的免疫能力相对比较差。三是居住环境比较差。在一些灾区群众集中的避难场所,如果生活垃圾、粪便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容易污染水源,也容易孳生苍蝇等,造成细菌传播。

    震后容易发生哪些传染病

    秦恩强提醒说:“根据以往经验,地震后,灾区需要特别预防肠道传染病、蚊虫传播的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动物传播的传染病、外伤引起的传染病等传染疾病。”

    首先要注意饮食、饮水不干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如果灾区饮水和饮食卫生得不到保证,肠道传染病就会是大灾过后的最常见传染病,比如感染性腹泻、伤寒、霍乱、食物中毒、甲型肝炎等。

    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也会趁虚而入。灾区气候变化快,早晚温差大,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身心疲惫,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发生感冒、麻疹、风疹、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而且呼吸道传染病在灾区人群聚集地、救援人员驻地一旦流行,后果严重。

    蚊虫传播的传染病也不容忽视。目前灾区多雨,天气潮湿,污水较多,正是蚊虫滋生的理想场所,蚊虫能传播许多严重的传染病,比如让人寒颤高热的疟疾、致人昏迷痴呆的乙脑、使人一瘸一拐的登革热等。

    动物传播的传染病同样危害极大。灾区的老鼠等动物也处在极度恐慌之中,已经死亡和从洞中跑出来并混进人群的老鼠会明显增多。老鼠能传播不少疾病,比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钩体病等。

    外伤后引起的传染病经常不被人注意,但其造成的后果同样严重。灾民和抗震救灾人员难免皮肤被划破、受伤,厌氧菌等可能会从伤口侵入身体,导致严重的破伤风、气性坏疽等传染病。

    “此外,还有一些传染病也需要警惕。”秦恩强说,灾区群众集中点和救援驻地难免卫生条件差,有可能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该病主要通过共用毛巾、手帕、浴巾,或用一个脸盆洗脸等方式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迅速。

    注意细节切断传染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秦恩强做了如何进行震后传染病预防的详细提示。

    “最重要的是控制传染源。”秦恩强说,发现病人要及时治疗。饮食最好烧熟煮透,喝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注意杀灭蚊、蝇、鼠等携带病原的动物。

    其次就是切断传播途径。传染病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媒介昆虫叮咬等多种方式,应注意避免病从口入,饮用水、食物应符合卫生标准,避免直接接触媒介生物,做好防护。居住地要注意通风,必要时戴口罩等。

    再有就是保护易感人群。对人群尽早进行心理干预,注意加强营养,防寒保暖,增加抵抗力。预防接种:必要时可集中接种疫苗,如甲肝疫苗、麻疹疫苗、流感疫苗、流脑疫苗等,这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

    结合当前雅安多雨潮湿的天气情况,秦恩强认为,应该着重注意、预防消化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应注意饮用水和食物的卫生,避免食物中毒。此外,居住拥挤,通风不畅也可造成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应有针对性地防控。”

    无证据显示人群流动可播散禽流感

    此前,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都没有H7N9禽流感的疫情发生,此次地震,随着各地救援人员及物资的抵达,是否会引发雅安震区发生禽流感?震区的禽流感预防会否尤显弱势?这些问题也是公众非常关心的焦点,秦恩强认为,没必要恐慌,但要高度重视。

    秦恩强说,目前国内H7N9禽流感疫情主要集中在上海、浙江、安徽、江苏四省市,北京和河南也有病例发生,疫情主要表现为散发,没有证据显示人与人之间传染,传染源怀疑为家禽。因此,目前没有证据显示人群的流动可引起H7N9禽流感的播散。

    但对于H7N9禽流感,秦恩强也强调震区同样应该重视预防。“主要是注意食用的家禽要烧熟煮透;相关部门则应注意加强监测;与家禽近距离直接接触要注意适当防护,如戴口罩、保护皮肤粘膜的完整等。”

    秦恩强还表示,震后尽快恢复健康状况的关键在于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保持心理的健康稳定。未来一段时间,震区人员搜救结束后,应尽快进行心理干预,抚平地震引起的心理创伤;加强卫生宣传,防止病从口入,引起消化道传染病;居住场所保持干净、整洁,避免呼吸道传染病暴发;避免接触媒介动物,引起虫媒传染病。

    卫生计生委提示地震灾后注意饮食安全

    ■延伸阅读

    震后灾区人民可能面临食物短缺、食品污染以及生活环境和习惯改变等诸多困难。为保护灾区居民饮食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国家卫生计生委4月20日发出食品安全提示。

    提示称,尽可能选择新鲜的食品;不食用腐败、变质或霉变的食品;不食用病死及死因不明或腐败变质的畜、禽肉;注意查看定型包装食品的保质期,防止食用过期食品;不采摘当地没有食用习惯的野菜及野生蘑菇,防止误食中毒。

    提示称,要选用清洁、安全的水源;不喝生水,尽量喝开水或瓶装水。在简易条件下,饭菜应现做现吃,尽量不存放熟食品。烹调方法以煮、蒸等彻底加热的方法为主,尽可能不加工和食用冷荤类食品,生食水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净。生熟食品要分开放置,防止交叉污染。

    提示称,要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容器用后要洗净消毒,尽可能保持餐饮具、饮食环境的清洁。

    提示称,婴幼儿、孕妇和老人等特殊人群容易出现营养不良,造成人群免疫力降低,需要特别关注。一旦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物并进行自救,吐出胃内容物,并尽快就医。同时,保留好可疑食物、吐泻物和加工设备,以备调查中毒原因之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