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22日 星期一
杜德志:让春油菜“金种子”开花结果
本报记者 马悍德 范旭光
青海大面积种植的春油菜

    在杜德志看来,美丽的青海是他成就事业的天地。 “省外育成了冬油菜杂交种,青海难道就不能育成高产优质的春油菜杂交种?” ——杜德志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玉米、水稻等作物的杂种优势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青海,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和应用却还是空白。

    1989年7月,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只身来到青海工作的杜德志却让这一现状有了改变。

    “省外育成了冬油菜杂交种,青海难道就不能育成高产优质的春油菜杂交种?”血气方刚的25岁,杜德志怀揣着“支援边疆,建设青海”的远大志向,而当时的青海正处于人才大量外流的时期。

    远在江西的父母和亲戚们都不理解,说是白养了一个儿子。杜德志的同学和朋友们更觉得莫明其妙,甚至有人说他脑子进水了。面对种种说法,杜德志却无动于衷,在他看来,美丽的青海就是他成就事业的天地。

    到青海一年后,杜德志向省科委提出了开展“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立项申请。令他惊喜的是,申请立马得到了当时省科委的重点支持。

    凡从事农作物育种的人都清楚,从选配亲本、杂交、选择到育成品种,完成这一过程一般需要10年。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在青海还是第一次,没有任何史料和材料可作借鉴。这就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他必须争分夺秒。

    然而,青海的冬季实在太漫长了。为了缩短育种周期,他每年都要到南方去“南繁”,也就是在青海春种秋收后,利用南方的温热气候再进行秋种春收。因为是第一次,课题组的成员都不熟悉春油菜杂交工作,所以杜德志无论是室内还是田间,都亲自动手。育种不像一般的劳作,要讲科学。比如说杂交,每次都是杜德志自己亲自动手。别人劝他,这样的活儿就交给课题组的其他同志,但他总是说,科学就是这样严谨,“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在他和大家的努力下,项目按时完成了。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的雄性不育材料533A是当时国内最好的白菜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在春油菜区首次实现了白菜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配套。与此同时,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选育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主持选育的国内第一个双低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青杂1号(青油331)通过青海省审定,比对照甘蓝型油菜主栽品种青油14号增产20%以上,1998年通过新疆和内蒙的审定,并在上述省区大面积推广。

    “九五”期间,杜德志主持了青海省重点课题“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及制种基地建设”及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高产优质杂交与双低油菜新品种的推广”。培育出了一个比青杂1号产量更高的新杂交种青杂2号(青油303),2000年和2003年先后通过了青海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比对照青杂1号增产7%以上,2000年开始在青海省内大面积示范推广,使青海省和整个春油菜区的油菜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完成了杂交油菜品种的第一次更新。

    在甘蓝型春油菜产区杂交种大面积推广的同时,我国高海拔、高纬度春油菜产区还主要种植产量较低、品质差的白菜型油菜,当时的甘蓝型春油菜品种由于生育期较长,在这些地区还不能正常成熟。杜德志又提出了一个更高难度的课题,就是要把早熟高产优质的甘蓝型油菜种到白菜型油菜产区去,来提高白菜型油菜产区的油菜产量,并从根本上改善这些区域油菜的品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把青藏高原极早熟白菜型油菜的早熟基因导入到优质早熟甘蓝型油菜中,创造出了一批能在高海拔白菜型油菜产区正常成熟的特早熟优质甘蓝型油菜资源,再利用这批资源转育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实现了三系配套。2001年,终于培育出了青海省第一个能在白菜型油菜产区种植的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杂交种青杂3号(E144),比当时白菜型油菜主栽品种青油241增产30%以上,并于2003年通过了国家审定。青杂3号的选育是我国春油菜区早熟育种的重大突破,推广应用后基本替代了白菜型油菜主栽品种青油241,使甘蓝型油菜种植区的海拔上限提高了200米,双低杂交油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

    “十五”以来,杜德志肩上的任务更重了,他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863项目课题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农业部跨越计划项目、现代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西北区育种科学家岗位、青海省重大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青海省春油菜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在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培育出了青杂5号、青杂6号、青杂7号、青杂10号和青杂11号等国审品种,并创建了春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理论和方法。

    就这样,杜德志在青海一干就是24年,作为我国春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他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培育出“青杂”系列杂交油菜品种11个,其中7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累计推广4000多万亩,种植区累计增收45亿元。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他培育的这些春油菜“金种子”,在青海、甘肃、内蒙古、新疆等春油菜区生根、开花、结果。青杂1号、2号、3号和5号在整个春油菜区累计推广了3439万亩,累计增收40.8亿元。近三年,青杂2号、3号和5号累计推广1324万亩,累计增收18.9亿元;2012年这3个品种年推广面积已达460万亩,约占春油菜区甘蓝型油菜总面积的70%,其中,青杂5号年推广面积约280万亩,是春油菜区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连续5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油菜主导品种,也是春油菜区唯一的全国油菜主导品种。2010年—2011年青杂5号先后创造了我国油菜单产历史最高纪录404.8公斤/亩和450.45公斤/亩。2013年他培育的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杂交种青杂7号又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油菜主导品种。

    由于在我国春油菜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些年里,杜德志总被荣誉和鲜花所包围。他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青海省首届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荣誉称号。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