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正忙于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时候,物理学家们已经在深地底建造起了巨大的实验室。当然,这不是什么惊天阴谋,科学家的目标是寻找宇宙中那些踪迹最为隐蔽的粒子。
这些实验室建在地表以下1英里(约1.6公里)的地方,厚厚的岩石层中或许隐藏着某种新作用力的证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精密的实验免遭宇宙射线和其他高能粒子的干扰,从而使一些极其罕见的粒子现出原形。以下介绍的,便是几种很可能在地下实验室被发现的粒子。
非粒子
物理学家们正在地幔中寻找一种新的基本作用力。非粒子没有固定的质量,其性质有些与无质量的光子相同,有些则与有质量的粒子一致。非粒子(unparticle)可能是粒子间长程自旋相互作用的原因,这是一种新形式的长程作用力,可以使原子中的电子在长距离自旋过程中对齐。
为了寻找这种新的作用力,研究者们绘制出了地幔中的电子密度和自旋特征,研究这些地下电子如何影响实验室中的中子和电子自旋。科学家设了两个实验组,其之间的距离为3000英里(约4828公里)。如果地幔中的电子对实验室中的粒子产生了作用,那后者的自旋频率就会改变。通过这个实验,这种新的作用力就可以与重力、电磁作用以及强、弱核力一起讲述宇宙的行为方式。
暗物质粒子
宇宙中充满了称为“暗物质”的隐形物质,它们的引力被认为是保持各个星系不致分崩离析的原因。最新的理论提出,暗物质由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缩写为WIMPs)组成,这种粒子极少与普通的粒子发生相互作用。
有些实验室,包括美国南达科他州霍姆斯特克的大型地下氙气探测实验室,依靠地壳保护实验免遭宇宙射线的干扰,因而有望探测出WIMPs与普通原子极为罕见的相互作用。目前,WIMPs的踪迹还极其稀少,但有数个实验正在进行之中,未来几年之内或许我们就能得到WIMPs存在的证据。
太阳中微子
来自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探测到了处于变化类型中的太阳中微子(solar neutrinos),该实验室位于意大利一座山下约1英里的地下。太阳的核反应产生了这些不带电的粒子,最新的理论指出,中微子在传播到地球的过程中会发生转换,即中微子振荡。正是由于中微子振荡的存在,使早期科学家测量太阳产生的中微子的流量时,发现大约只有根据标准太阳模型计算结果的三分之一。
太阳中微子很少与地球物质发生作用。从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发射的中微子束,经过731公里到达意大利的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物理学家们成功捕获了处于转换状态的中微子。这一发现证实了中微子振荡现象。
反中微子
中微子来自太阳,但地幔之中的放射性元素也会产生“反中微子”(geoneutrinos)。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分离了一些这样的反中微子,它们是由铀、钍的放射性衰变形成的。这种新粒子或许可以解释地球内部热量的积聚,以及这些热量驱使板块构造移动的过程。为了捕获这些从地幔中发出的反中微子,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包含有油基液体的探测器,当亚原子粒子撞到这种液体时会出现闪烁现象。反中微子会发射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子,当这两个粒子撞到液体中的原子时,会发出一种特殊的闪光。研究人员据此确定了反中微子的存在。
核子衰变
虽然很多亚原子粒子都会衰变成其他粒子,但科学家至今还未发现质子和中子的衰变现象。这两种粒子组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在标准模型中重子数是守恒的,而大统一理论却预言了质子衰变。为了寻找这种罕见衰变的证据,超级神冈探测器(Super-Kamiokande)的科学家已经耗费了多年时间。该探测器位于日本神冈矿山一个深达1000米的废弃砷矿中。在神冈探测器在水中探测切连科夫辐射的实验中,研究者指出如果质子完全衰变,半衰期至少长达10^34年。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得到一个有关质子衰变的确实证据。(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