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7日 星期日
中山火炬:创新驱动打造全国领先高新区
科技新城
中山市委领导在企业现场办公
2010年中山健康论坛暨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大会
获得全国首批GMP认证的八家企业之一的中山星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冻干粉剂车间
高速路网通四海
明阳风电生产线

    “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争创全国领先高新区努力奋斗”。这是今年1月24日,中山火炬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通过2012年总结表彰暨2013年度工作部署大会向全区发出的号令。火炬区提出,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5年至少再造一个开发区,到2015年末,主要的经济指标要比2010年翻一番。要壮大科学发展的规模,目前临海有39个央企、民企项目,这些项目达产后,产值将超过2500亿元,税收超过100亿元。单靠临海新城,就可以实现再造一个现有的开发区,未来10年更是可以翻两番,再造3个开发区。

    过去一年,尽管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火炬开发区紧紧围绕中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全国领先高新区的新要求,带领全区人民通过全面实施“十大科学发展工程”,经济社会发展捷报频传、亮点纷呈。

    去年,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加快调整,经济发展普遍低迷的形势下,开发区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进一步稳固了全市经济龙头地位。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49.3亿元,增长15.6%;工业总产值1503亿元,增长20.4%;国地两税61.6亿元,增长16.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5亿元,增长21.5%;实际利用外资3.13亿美元,增长51.2%;合同利用外资4.24亿美元,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122.8亿元,增长20%;出口总值76.28亿美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均位居全市首位。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建设、培育方面,该区全年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40多个,其中,健康科技产业和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成效尤为明显。全区共有20个项目入选市“引进一百项目”,项目平均投资强度、产出强度和税收强度分别是市“引进一百”项目要求标准的2.3倍、3.1倍和4.6倍。

    在科技创新方面,全年申报科技项目259项,立项14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31项,获上级资助金额突破1亿元,达历年之最。全区申报专利2186项,其中发明专利661项,同比增长49%,占全市的三分之一。科技人才引进取得新突破,2个创新团队入围广东省引进第三批创新科研团队;引进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新增2家省级工程中心、6家市级工程中心、2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3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

    争创全国领先高新区的路应当怎样走?近年来,火炬开发区通过创新实践已经有了明确方向。

    科学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光靠拼土地、人力等传统的发展方式,显然是行不通了。在珠三角“湾区”各大城市群齐头并进的大势之下,同时具有发展“湾区经济”优势的火炬区正把握机遇,在“三次创业”中,走一条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

    开发区是姓“科”的!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经常提及“科”字在火炬区发展中的重要性。“科”,除了高科技之外,还有一层意义就是科学发展,从而使火炬区实现从容增长。

    早在2011年,该区在引进项目方面就定下了“硬指标”。其中,平均投资强度达468.7万元/亩,平均产出强度达1631万元/亩,税收贡献达68.2万元/亩。重点引进和培育高技术、高产值、高税收、用地少、用工少、能耗少、无污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开发区充分发挥临海工业园作为翠亨新区智造区的重要作用,实现与其他区域的协同互补发展。在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的战略要求,加强与兄弟镇区以及粤西地区的合作,抓紧与南朗镇、板芙等镇区经济协作区的建设。该区将针对“三高”项目不同成长周期,实施差异化的培育策略。对早期项目,利用孵化器、企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平台做好孵化创业服务,使好项目快速培育成型,早日产业化;对中期项目,通过安排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协调银行贷款等措施,“一企一策”进行培育,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对中后期项目,鼓励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帮助企业改制上市,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火炬区除了产业要集聚外,更要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火炬区不能单单是产业的集聚,更应该是全市科技的引领、科技的支撑、科技的服务,不单单要为本区企业和产业服务,还要支撑、引领全市的产业和企业,为全市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科技引领、支撑和服务。

    早在2005年,火炬区就与阳西县达成共建产业转移园的战略共识。火炬区开启了“腾龙换鸟”,产业升级的新路径。

    至2011年底,该园区共引进项目53个,投资总额超过4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1亿元。目前,阳西产业转移园正朝着专业化、现代化、规模化、特色化的省内一流产业转移园区迈进。

    原有的传统产业腾出来空间,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纷至沓来。“现在公司所处的位置原本是一个绣花厂,在产业转型升级之下,绣花厂已搬迁,我们把原有的厂房装扮一新。”中山新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曲鲁杰告诉记者,火炬区为了支持他们项目的发展,把这块“黄金地”优先给了他们使用,这充分体现了火炬区对高端项目扶持的力度。

    新诺科技(中山)是一家以研发国际领先的“激光动态无掩模光刻设备”为主的专业公司,拥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是名副其实的“科技金凤凰”。该公司在激光光源及无掩模光刻设备方面拥有超过20年的研发经验,拥有多项成熟的关键技术。其开发的“激光动态无掩模光刻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新诺只是入驻火炬区众多高新项目中的一个。为了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火炬区加大高端项目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为了让高端科技型项目能尽快上马,早点实现产业化,火炬区为此类高科技型项目纷纷开通绿色通道。明阳、纬创、奕安泰、康方、山德士等等,一大批优质项目在火炬区正不断做大做强。

    优化结构:“三次创业”深挖“知识经济”

    在以往的发展中,火炬区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信息化等,工业在产业发展的比重偏高,而第三产业发展的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为此,火炬区提出了实施优化发展结构,提升三产比重,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战略部署,为火炬区进入“三次创业”提供更多的动力。

    火炬区计划布局“东、中、西”三大块,并各有侧重发展三产,构建“三核鼎立、贯通东西”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其中,西部以中山轻轨站为中心营造一个商圈,重点发展商业综合体,接受东区CBD的辐射;中部则以科技新城为中心形成新商圈,发展现代服务业,辅以创意创新第四产业业态,并形成总部经济、金融、科技服务等三个洼地;东部则以临海新城为中心,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辅以现代服务业。

    近年来,以工业见长的火炬区,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下,围绕中山市副中心城区这一定位,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知识经济。

    高楼林立,现代化城市气息浓厚,科技新城正以崭新的姿态向外界展示其魅力。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除了要土地、金融、产业三资融合外,还要有科技人才资本,要通过土地、金融、产业、科技人才等的融合,实现产业的集聚。目前,该区已争取一批品牌股权投资基金落户科技新城,包括3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占全市70%。未来将争取实现落户的股权投资基金将达到50支,资金规模超过300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团队超过30家,建成华南地区最具影响的基金集聚区之一。

    2009年底,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在中山的第一家门店在火炬区科技新城太阳城购物中心开业。这成为当时中山百货业中的重磅新闻。开业当天,中山本土的零售业巨头老板们也前来参加,主要还是来“暗访”这里的商业气息。沃尔玛的入驻在不同程度上掀开了火炬区发展高端服务的序幕。

    去年9月中旬,益华百货进驻太阳城购物中心正式签约,其经营面积近2万平方米。同时,益华集团的餐饮和娱乐两种业态也将进驻。“益华百货进驻火炬区主要还要看中了这里发展的潜力,看好这里以后的商业氛围,我们有信心。”益华百货总裁范新培坦言,作为国家级高新区,这里汇聚了大量的高端人才,消费潜力很大,我们进驻火炬区外界或许还不太理解,但从科技新城的规划中,未来几年居民将达到18万人。这隐含着一个强大的消费群体,而且消费能力不低。世界500强企业,外资品牌,优秀民企,汇聚着大量高端科技人才,这些人群对品牌有着更多的追求,而就目前而言,高端消费品牌在火炬区还是“空白”,这里蕴藏着强大的消费力。

    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王忠民(海归博士)在谈及为何选择中山火炬区创业时,就坦言,除了中山健康基地已有一定规模,也有一些大的医药企业,有产业基础之外,还有这里的生活环境不错,道路也不拥堵,空气很好。而且很多高科技人才就选择在科技新城入住,生活与工作的地方相隔不远,很方便,这里配套越来越齐全,感觉很舒服。目前,康方公司就有高级人才在群英华庭等科技新城高档楼盘内入住。央企中机的老总也告诉记者,现在火炬区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发展较快,他们公司就有不少员工选择在科技新城购房置业。

    随着环珠江口国际经济湾区的建设,在中山从“江河时代”向“滨海时代”跨越中,具有“桥头堡”地位的火炬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不断提升。

    夯实基础:用创新实现坚定从容增长

    “目前,已有近20多家国家高新区投身其中,我们火炬开发区也于2011年初获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了响应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号召的排头兵”。火炬区管委会副主任邹鑫表示,创新型科技园区是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大力加强园区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入户、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有力措施,将部分中心城市的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较强的创新型园区,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成为引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

    1990年,中山高新区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在22年的发展历程中,火炬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迅速成长为名列广东省国家级高新区前三甲的现代化新城。这正是一代一代的“火炬人”通过高举思想解放的“火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先行先试,从而给火炬区带来了机制优势和发展活力。

    目前,按照市委市政府推动中山发展从“江河时代”向“滨海时代”跨越,支持火炬区建设全国领先开发区的战略部署,火炬区党工委管委会也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坚定而从容的发展理念,实施科学发展十大工程,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与政府转型,使火炬区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逆市上行,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绩。

    20多年前,中山高新区是在一片水田上起步的。虽然中山高新区具有创新资源先天不足的缺陷,但是在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和政策环境不断引导的作用下,园区创新资源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学研合作日渐频繁,创新平台数量不断扩展。

    行走在火炬区科学新城,科技气息扑面而来。如今,一大批国内外的科研机构纷纷入驻或设点数码大厦、创意大厦等高档写字楼内。海外归国创业人员也慢慢在这里聚集起来。作为以知识经济为主定位,致力打造的“第四产业”城,科技新城正成为创新资源聚集的“洼地”。

    开发区区属各大总公司根据所服务园区的产业特点,积极组建公共技术平台,以平台为纽带,分享共性技术,聚集创新要素。比如,健康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根据健康基地的特色,先后组建了广东省药用真菌生物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中健药物研究所、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山基地;工业开发有限公司根据电子基地的特色,成立了中山应用电子研究所、广东省光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光机电创新中心;中炬高新公司成立了中炬高新博士后工作站、广东省电力电子及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火炬集团成立了汽车配件行业技术中心。同时,各大总公司还积极鼓励各企业成立工程技术中心。

    火炬区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火炬区的发展主要依赖内力、外力、拉力。当前,火炬区大部制改革基本完成、内力更加聚合,实施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与南朗、板芙等镇区建立了经济协作区、与阳西建立了产业转移园等,外力更加广泛,市委市政府支持开发区建设国家领先高新区、拉力更加强劲,所以,火炬区要把这三种力用足、用好、用到极致,以此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

    壮大规模:2020再造3个开发区

    2010年,火炬区工业首次实现超千亿规模,这对于“基数”较大的火炬区来说,每增长一点都需要花费比别的镇区更大的功夫。然而就在这个大“基数”上,火炬区每年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在全球造船业低迷的情况之下,我们的订单却排到了2016年。”在位于临海工业园的广新海工造船基地上,到处一片繁忙的景象。虽然全球造船业步入了“寒冬”,但广新海工却是非同一般的火热。广新海工是临海工业园众多“大块头”中的一个,也是火炬区在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一个“缩影”。“每年平均增速要在15%以上,目前区里定的是增速20%,这个增速虽然定得有些高,但不是不可能完成。”中山市委常委、火炬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侯奕斌说,从中央到省再到中山,都提出要明智增长、从容增长,加快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实现经济总量的新跨越、发展质量的新提升、经济结构的新优化。作为中山经济龙头,火炬区提出,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5年至少再造一个开发区,到2015年末,主要的经济指标要比2010年翻一番。要壮大科学发展的规模,目前临海有39个央企、民企项目,这些项目达产后,产值将超过2500亿元,税收超过100亿元。单靠临海新城,就可以实现再造一个现有的开发区,未来10年更是可以翻两番,再造3个开发区。

    对这个目标,火炬区是有底气有信心的。目前,该区有一批已经投产的企业,并重点选择了69家企业进行扶持,5年内做大做强,还有一批企业准备投产,将形成新的增长点。此外,还有一批高端项目、企业正在签约和落户,这将成为未来火炬区潜在的增长点。

    优化存量,提升增量。要壮大经济规模,除了保持原来的优势之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至关重要。

    以集群模式发展园区产业一直是火炬区的典型特点。该区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依托临海装备制造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等工业平台,科学统筹利用土地、资金、环境、人力等各种要素资源,构建以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实现产业优势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要素驱动阶段”向“以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创新驱动阶段”转换。

    通过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着力发展新型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着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这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和壮大船舶制造产业集群、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纺织机械产业集群、汽车配件产业集群、生物大分子产业群、微创医疗器械产业群、智能化医疗信息及云计算产业群、新型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等十余个高端产业集群。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