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制度”!大学生村官常海霞代表拿到《政府工作报告》修改说明,眼前一亮。这不曾出现的六个字,加在了第25页“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之后。
作为建议者之一,常海霞直言:“政府回应代表呼声,是尊重民意、体现民主的表现。保护生态已经成了大家的共同心愿。”
不止这一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修改13处,其中比较重要的6处修改中有3处与环境、生态相关。
“成效”二字体现政府决心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19页强调,“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们看到希望。”修改稿在“实际行动”后面加了三个字:“和成效”。
“现在不仅看行动,更要看成效。”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代表说,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能提高到3%,这就是最实际的行动。但要见成效还得出重拳动真格,在美国南加州,PM2.5排放超标一天就罚款5万美元,没几个企业敢超标排放;而国内的工厂一般罚款20万人民币了事。“同样是行动,产生的效果却不能同日而语”。
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代表坦言:“加这两个字环保厅有压力,但也应该加。”真正改变当前环境,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根本,全民行动共建共享是关键。“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并不抵触。从发达国家的例子来看,完成后工业化进入拐点,经济还是持续增长,这主要靠结构转型及发展低碳产业等。”
江苏省阜宁县县长顾云岭代表为“成效”二字叫好。他说只要真正行动了,见实效并不难。阜宁县针对老百姓反映的化工园区夜里偷排偷放情况,做了几轮化工企业的整治,最近关闭了14家化工企业。对排放废气的企业一律拉电停产,相关治理方案、工艺流程和投入必须到位,然后请省内专家进行评估、鉴定是否达标。“我们的铁腕治污成效显著,老百姓看到了政府的决心。”
“制度”一词强调“生态文明”之硬
在《政府工作报告》第25页,“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被修改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还特别追加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代表认为,这意味着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不仅是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更是一种理念和文化。
“从过去重视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到如今提出生态文明,一方面是要求各级政府转变发展理念,树立绿色GDP、柔性GDP等可持续发展观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民文明意识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郑晓幸说,生态文明“制度化”意味着,要从立法上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文明理念,早在2007年就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
“地方政府如何摆正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的关系,需要有正确的导向。”顾云岭直言,政绩不光是单纯看GDP的增长,生态环境也应成为未来考核的目标之一。
从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而言,如果政府仅仅把推动经济发展始终作为其主要职能,结果就是经济与环保难以兼得。“思想上的雾霾不除,环境中的雾霾难消。”王毅一针见血,“到了真正改变片面强调GDP政绩观的时候了。”
他认为,政府需要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中退出来,推动机构改革,实现政府职能从以经济建设为主转向提供公共服务为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协调管理体制。
“以‘制度化’协调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使生态建设不再是一句带着感情的‘空话’。”四川阿坝州州长吴泽刚代表说。
“生态补偿”制度化更显公平
“十八大报告提到生态补偿机制,如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制度建设,这就更完整了。”陈蒙蒙代表对修改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进了“生态补偿制度”很满意。
但他认为,对此各地还在探索中,究竟达到怎样的程度和范围才需要生态补偿,这没有统一的标准。
以往发展中,资源富集、经济欠发达地区,输出水利、矿产,却留下生态恢复的重任。“希望国家能出台更细化、更具操作性的措施。对当地居民生态搬迁、安置补偿和恢复生产、长远发展予以支持。”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种子站长李旭代表认为,“国家对资源输出地的发展规划、补偿方式,需要制度化的系统考虑。”
在王毅看来,国家应在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中,更多地将生态功能区纳入其中,而且国家制定的生态补偿大框架下,应倾向于弱势地区。
陈蒙蒙举例说,苏州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进行生态补偿,只要这个地区有从事生态功能的产业,并能提供生态产品即可享受。对保护区而言,中央和省级政府则以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进行补偿。
“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受益区应该给予保育区经济支援和补偿。”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吴金水代表建议,环保部应启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研究的专项,并对青藏高原、黄土高坡、水源地保护区域加大生态补偿。
(本报北京3月16日电 刘垠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