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以“三足鼎立”模式 强化协同创新机制
——访黑龙江省科技厅厅长赵敏代表
本报记者 李丽云 实习生 王卓
赵敏代表。本报记者 周维海摄

    “我在调研中发现,科研院所已成为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短板。我认为,应加大对科研院所扶持力度,解决科研院所加快发展问题,以此形成产、学、研三足鼎立、协同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黑龙江省科技厅厅长赵敏代表说。

    赵敏建议,第一,将科研院所纳入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业务指导范围,加强科研院所规划布局,打破行业壁垒加强资源整合,打造高水平人才团队,鼓励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优势产业,建设行业工程技术研究院,使科研院所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支撑力量。第二,实施“科研院所振兴计划”,参照国家对高校实施的“211”、“985”工程,设立“科研院所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基础条件好、方向明确、优势特色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对行业具有支撑引领作用的国家和地方科研院所。

    科研院所没有指定的管理部门,有难处找不到娘家诉苦,这一现象曾经深深刺痛了这位女厅长的心,“根据黑龙江省2011年统计资料显示,全省登记的1453项成果中,大学完成681项,企业完成288项,科研院所完成247项。但是,按照人均产出成果统计,科研院所为1个/40人,大学为1个/58人,企业为1个/62人。科研机构的人均科技成果产出是大学的1.4倍,是企业的1.6倍。科技成果转化率,科研院所是83.3%,大学是68.6%,科研院所高于大学14.7个百分点”。

    “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承担着不同社会分工,缺一不可,但是值得关注的是科研院所在大学与企业技术转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二传手’作用。科研院所从事研发活动相比大学更接近产业实际,相对于企业则更具前瞻性。”赵敏掰着手指,数起了科研院所的优势,“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最了解行业发展、最懂得市场、最善于做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最有条件转移技术和转化成果。”

    “然而科研院所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赵敏遗憾地摇摇头,“客观地说,我国科研院所经历20多年改革发展,全国独立科研院所数量比改革前减少了近1/4,精干了科研队伍,优化了科技体系结构。但由于科技体制改革在政策上存在着配套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等方面的不足,不少科研机构特别是地方科研机构在改革发展中迷失了方向。”

    “在管理体系方面,我国尚没有明确的科研院所业务主管部门,管理分散、行业分割、重复建设,碎片化倾向不断加剧,影响了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支撑、社会服务等功能;在支持发展方面,我国尚缺乏对科研院所稳定支持的专项资金,设备老化、人员流失现象突出,使一批原本在国际具有知名度的一流院所逐渐失去竞争地位。”

    鉴于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都设立了《非盈利组织法》,通过立法维护科研院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权利和责任,赵敏希望,我国也能在未来条件成熟的时候尽快将科研机构立法提上日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