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子是水禽,喜欢在水中觅食、嬉戏等活动,水禽水养是我国传统的饲养模式。山东省农科院家禽研究所的王生雨研究员却将“水鸭子”赶上岸,研究创新了肉种鸭旱养模式,此举不但节水节地减少污染,养出的鸭子产量高、质量好,让“旱鸭子”赛过了“水鸭子”。11月17日,他主持完成的“肉种鸭旱养高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专家鉴定。
据王生雨介绍,该所从2002年开始由鸭水养改为旱养并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尝试。9年后,旱养肉种鸭完整一套高效配套技术问世。该项目改变了千百年来水禽水养的模式却保持了水禽的特性,人为创造了符合鸭子生长生产的环境。项目设计了适宜于肉种鸭旱养的半封闭式鸭舍及配套设施,研发了自动饮水装置,开展了肉种鸭旱养发酵床技术研究,研究创新的肉种鸭旱养模式可节水95%,节约饲料12%,节约电费30.8%,节约垫料50%,25—75周每只入舍种母鸭多产雏鸭9只,综合养殖效益提高26%以上。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养鸭大国,水养开放式饲养模式占用土地多、浪费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疾病多发并难以控制等弊端愈发凸显,严重制约着我国水禽业的健康发展,种鸭饲养采用旱养模式代替种鸭水养模式势在必行。据介绍,该项目在种鸭旱养模式及相关配套技术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节能减排、控制疫病、提高生产水平和增加效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该项目已获得国家专利4项,制定了1项国家行业标准,研究成果在全国7省市肉种鸭企业推广应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