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诺奖得主丁肇中在哈工大介绍科研体会
“我能力有限,只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本报记者 李丽云 本报实习生 闫睿

    12月12日14时,哈尔滨工业大学(二校区)活动中心大礼堂,掌声阵阵,过道挤满了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丁肇中教授,在这里为学子们作题为“我所经历的实验物理——介绍我的五个实验及体会”的报告。他说话不快,但吐字清晰,短短一个小时的讲座,精炼而热烈,学子们享受了一次难得的科学盛宴和心灵启迪。报告会后,丁肇中教授接受了多家记者的联合采访。

    “做一个科学家不要盲从别人的理论。”这是丁肇中抛出的第一条体会。

    20世纪60年代,刚拿到博士学位的丁肇中决定去考证一个有争议的概念:电子到底有没有体积。没人相信他,也没人支持他。1965年,他得到机会,在德国用八个月的实验证明:“电子是没有体积的。”

    1974年,丁肇中发现J粒子;1976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不认为自己是物理天才,小时候我最有兴趣出去玩儿,最不喜欢的是学习,班级考试经常是最后一名。”丁肇中这样回应自己的诺奖传奇。

    但丁肇中是幸运的,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母亲总是鼓励他。

    “基础研究的原始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基础研究是新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原动力。”“我选择物理领域,是因为我好奇。”“我所认识的诺贝尔奖得主也很少有考试拿第一的,他们都是在某个领域有着专门的兴趣。”他说。(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那么在科学研究中要争第一吗?”“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不会有人知道是谁第二个得出相对论。”丁教授如此解释他眼中的考试分数、兴趣以及科学探索之间的联系。

    “我能力有限,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这16年我就做了一件事——专注于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有记者请丁教授寄语年轻科研人员,这是丁教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勉励青年学子的肺腑之言。

    “16年专注一件事会不会感觉寂寞枯燥?”有人追问。

    “我不寂寞,我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想实验的事。”丁肇中回应。

    “如果你觉得枯燥,就不要做下去。”“一定要把你的研究看做是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全心关注。”“要坚信自己的判断、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惧怕困难,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做科学研究对意料之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结合实验体会,丁肇中对年轻学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长达16年的“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是丁肇中介绍的第五个实验,期间取得的一个成绩就是《1998年阿尔法磁谱仪首次升空运行正常》,丁肇中介绍到这儿特意提及,“这条新闻入选《科技日报》当年评出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科技日报》的报名被特意标注在丁肇中教授的报告幻灯片中。

    2011年,承载着AMS实验装置的“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发射台那天,他在发射台上独自待了4个钟头,回想这16年,再次确认每一个细节。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他缓缓走下发射台。

    一如此刻,他认真地回答完记者的每一个问题,缓缓地向大家挥手告别。

    (本报哈尔滨12月14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