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找准定位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 李云伏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首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以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为基本要求,实行差异化战略,努力提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研水平,为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做好科技支撑。

    适应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合理调整学科布局

    针对北京水、土地等资源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和社会需求,合理调整学科布局。“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理调整布局,准确定位形成了结构优化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体、优质安全高效农产品生产技术、三农发展咨询与休闲观光农业技术等总共十大学科专业方向。

    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产业发展需求提升研发能力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主持了十字花科蔬菜育种、农业物联网、面源污染等“十二五”支撑计划。一批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落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项目经费逾亿元。“都市农业果树新品种选育及科技示范工程”“通州种业园高通量育种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首都菜篮子安全加工配送科技示范工程”“种业科技成果托管平台构建及应用”等项目陆续开展,这些成果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扩大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全国的地位与影响。

    种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种业是北京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2012年初,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北京德农、山东登海、山西屯玉、河南现代、中种集团共同组建农科城玉米品种开发联合体,形成1+5院企合作商业化育种模式,签订玉米新品种京科968品种开发协议,品种权使用费2000万元。与中种集团合资成立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采用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模式,逐步形成了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2012年10月20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功的在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内举办了2012年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通州良种展示活动,国内外共有220余家知名育种单位和25家科研机构的3287个新品种参与展示,展示面积达400余亩。今年1—9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种子销售收入接近1亿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强化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势中成效显著

    近年来,蔬菜、草莓、樱桃、桃、玉米和菊花等17个新品种通过审定,获得新品种保护4项,取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2项,软件著作权和基因登记34项。制定国标、行标和地标8项。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禽流感(H9亚型)四联灭活疫苗获得农业部二类新兽药证书。引进了2套荷兰无土栽培智能监控系统进行熟化与创新,研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液流式管道培栽培系统”。优化集成12项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24种京郊不同设施高效利用种植模式和规模化育苗技术规程。这些成果都为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