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因有4700多种动植物资源,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而如今,神农架的小水电正在侵蚀着“华中之肺”的大生态。星罗棋布的水电站将境内多条河流截断,许多珍稀鱼类资源正遭受着灭顶之灾。
在当地政府的诸多报告中,神农架人一直被描述为生态贫民,为了保护生态,致使发展缓慢,百姓贫困。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水电被当地政府看成富民兴区的一条捷径。在神农架3253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已建成和在建的发电量在5万千瓦时以下的小水电站多达100座。
然而,这些政府报告中的“生态贫民”却因这条捷径砸了饭碗。原先只需“靠水吃水”就可保一家富足的山民们现在无鱼可打,无奇石可采,失去了收入来源;而建坝挖出的沙石堆积导致泥石流隐患时时存在,下游山民的房屋和庄稼地朝不保夕。神农架的“生态贫民”因为发展经济沦为了真正的贫民。
曾经为保护生态而被描述为“生态贫民”的神农架人,因强烈的脱贫欲望而走上小水电的大跃进之路。两种发展道路之间的孰高孰低无需言表。更为关键的是,原本尚可靠优良生态谋生的“贫民”,如今真的穷了生态也穷了自己更可能穷了未来。这不得不让人追问,所谓的脱贫欲望到底是谁的欲望?小水电的发展究竟让谁富裕了?甚至“生态贫民”到底是科学的界定,还是成为了少数人用来发财致富的幌子?
种种迹象表明,富民兴区向来不过是把经济利益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里。小水电的关停难,某种程度上也和当地官员参与其中不无关系。而除了少数人的个人利益外,水电税收也已经成为当地财政构成中的一块大“蛋糕”。对于并不富裕的当地政府无疑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这些无不助长了当地发展水电的疯狂。
神农架的小水电并不是孤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和生态日益恶化。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的调查显示,2008年的生态环境退化成本达到12745.7亿元,占当年GDP的3.9%;环境治理成本达到5043.1亿元,占当年GDP的1.54%。水电开发的税收交给地方,而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由百姓买单,生态修复则交由国家。这真是一笔精打细算的“划算买卖”。
“生态贫民”到底因何而贫困?不可否认,有很多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受到了很多制约,当地居民在保护生态的付出中承受着生活的贫困和发展机遇的不公平。但这却不足以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贫民”。神农架的发展轨迹警示我们,真正让他们陷入也许永远无法抽身的贫困的,是富了少数穷了大家、富了眼前穷了未来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