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股权占比五成五,民营企业、三级政府和大学构成了中国唯一一家民营企业为开发主体的国家级高新开发区的组织架构,灵活?优化?科学?紫竹园区与传统高新区有何不同?——
今年6月,位于闵行区的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紫竹园区)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国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2002年6月开工的紫竹园区是个新兵;然而作为迄今全国唯一一家以民营企业为开发主体的国家级高新开发区,紫竹园区有股强大的磁力: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425家,英特尔、微软、可口可乐、中国商飞、中广核集团等3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将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紫竹,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去年实现技工贸收入216.5亿元……
“紫竹园区用短短9年时间,走过了一些国家级园区10年甚至是20年才走完的路。”有人这样评价。那么,这个年轻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究竟用什么吸引国际巨头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纷至沓来?“紫竹效率”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生动力?
灵活的民营运作机制
紫竹园区动力的重要来源,首先来自于其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以市场为主体的运营机制。相比于其他科技园区,紫竹园区的资本结构有些特别。园区注册资本20亿元,上海紫江集团股权比例为55%,市、区、镇三级政府各占20%、10%和10%,上海交通大学占5%。这种由民营企业、三级政府和大学共建的全新组织架构,既保持了政府在政策运作、项目审批中的权威优势,又融合了民营企业高效、快速、灵活的市场运作优势及大学强大的研发能力。
投资9000万美元的尚阳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通信以及软件技术开发的大型外资企业,当年,该项目层层报批的程序,园区工作人员仅用了16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常规需要3个月的工作流程,充分显示出了“三结合”模式的高效率。
“紫竹园区作为一个典型的有限公司制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组织构架和管理模式运作。”上海紫竹科技园区副总经理骆山鹰说。
“三区联动”的资源最优化共享
2002年,紫竹园区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签署“校企共建协议”,投入10多亿元支持两所大学整体搬迁至园区附近。这一举动在当时遭到质疑。
然而此后推行的“三区联动”的资源优化模式,响亮的回答了质疑。2006年,由闵行区人民政府牵头两所大学、紫竹园区、吴泾镇地区,建立了“三区联动”联席会议制度。主要职能是推进紫竹园区开发建设,建立三区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此后,紫竹园区利用两所大学强大的资源优势,不断吸引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和企业入驻。两所大学也根据“校企共建协议”,把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直接融入园区产业研发体系中,高校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共享研发成果。同时,园区内建立的大学教授、技术专家到研发基地进行兼职柔性流动机制,也切实推动了自主创新的快速发展。
研发型生态园区的“集群效应”
紫竹园区的活力,还得益于园区建设研发型生态园区的前瞻性发展理念。紫竹园区一片绿意盎然,绿化被毫不吝啬地用到了园区的每一个角落,滨江景观岸线、人工湖都在规划中。
紫竹园区内没有一家制造业企业,清一色是和六大主导产业相关的纯研发型企业。“紫竹园区在规划之初,就确定了生态建园的理念,确定了以集成电路与软件、新能源、航空航天、数字内容、新材料、生命科学等六大类产业为主导产业。”上海紫竹科技园区常务副总经理夏光说,“9年来,这个招商原则始终没有变。”
早在建园时,紫竹科技园区就以研发为定位,区内除了英特尔、微软、可口可乐、意法半导体、印孚瑟斯等3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外,还有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4家国家级研发机构,以及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家市级研发中心。“眼光和服务要始终和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一致。”夏光认为,这是众多国内外巨头青睐紫竹的秘笈之一。
闵行区委书记孙潮就表示:“下一步,闵行将继续着力放大紫竹园区效应,实现科技创新与城市转型融合发展,建立一个依托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融入城区创新的国际创新高地,形成南有‘大紫竹’、北有‘大虹桥’遥相呼应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