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27日 星期二
流水小桥芒俄娇 翠竹青榕傣家寨
本报记者 马波

    科技一线采风

  最先登上芒抗村支书刀正华家露台的我,才看了一眼村寨,立刻向坐在楼下院中喝茶的同仁们大喊:“你们不上来会后悔的!”众人鱼贯而上,感叹声和惊呼声、快门声一片。

    9月7日,参加“科技创新彩云南记者行”的十几位记者,被坐落在云南省边境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一个名叫芒抗的小村寨所打动。

    眼前这村寨哪像傣家楼,而是我们城里人向往的绿荫丛中的别墅群:白色墙面,错落有致的斜面蓝色屋顶,弯弯曲曲的水泥路,都掩映在竹林、榕树中,配上纯净的天空,像是到了世外桃源。我们这伙人发出的喧闹声,更显出这里鸟惊林更寂的和谐。

    村支书刀正华说,芒抗,傣语意为“有橄榄树林的村庄”,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700户农户3113人。以傣族、佤族、景颇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95%,其中傣族占53%,也因为此,临沧市启动新家园计划以来,芒抗村积极推行具有傣民族风格的特色民居建设,以“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环境优化”为目标,着力打造临沧市首批具有傣族特色民居风格的旅游示范村寨。民居建设采用落地式的砖混结构傣族建筑风格,建设分为153m2、127m2两种户型,造价分别为9.8万元、7.8万元,新建的傣族楼由政府统一补助8000元。建设中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材、统一施工、统一质量、统一资金管理”的办法来实施。

    近10万的建筑费用,对人均纯收入4845元的芒抗村民来说,不是容易事。

    于是,芒抗村为解决农户在傣族特色民居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探索了一条“五位一体”的“芒抗模式”融资机制。

    芒抗是甘蔗生产专业村之一。

    这个创新机制就是以群众自愿为前提,采取“政府+金融机构+制糖企业+村民理事会+农户”的运作模式。

    政府负责政策引导、协调服务、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贷款担保机制并提供财政贴息;制糖企业负责扶持农户建设优质甘蔗基地,在信用社设立农户蔗款专用账户,在收购农户甘蔗过程中,用抵扣甘蔗款的方式协助银行收回农户贷款;银行负责按几方认定贷款数额将贷款发放给农户,并在制糖企业和村民理事会的支持下,收回到期贷款;村民理事会利用地缘、亲缘、血缘等优势充分收集掌握农户信息,对农户贷款进行信用和数额审核,组织五户联保小组;农户负责甘蔗种植、用甘蔗预期收入进行信用保证、自愿签订逾期不还款由制糖企业扣留甘蔗款归还银行贷款的协议。

    年交售甘蔗50吨以上的农户,可贷款3万元;年交售甘蔗30吨以上的农户,可贷款1—2万元。以此办法,目前全村已发放贷款258万元,涉及农户91户。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既促进了甘蔗产业的快速发展,傣族特色民居改造又得以顺利实施,一举两得。

    眼下,芒抗村甘蔗种植面积已达18690亩,实现人均占有甘蔗面积6.14亩。2000至2010年榨季,全村甘蔗总产量达6.8万吨,甘蔗总收入达980万元,人均甘蔗收入达3770元。而村民也喜洋洋地住进了有电、有自来水、有沼气、有厕所的“乡村别墅”。

    还没有从羡慕芒抗人幸福生活的情绪中走出来,午餐被热情的东道主安排在了离芒抗村不远的芒俄村小组长刀志强家经营的“农家乐”吃。

    在村头放眼望去,芒俄也是一片一样的白墙蓝顶的新居。走近细看,不同的是比芒抗多了几种户型,蓝色也有差别。

    刀志强说,“芒俄是充分利用和提升了芒抗的模式”,全组63户农户的新傣楼已完工。

    再细问,贺派乡7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91个村民小组,自新农村建设,“新家园建设”启动以来,贺派乡以“和谐平安、宜居家园”为主题,以“旧村、旧房、旧校舍”改造三大工程为主要内容,已先后对900户民居进行了统一拆除重建和加固改造。

    离开耿马已多日,回到城中,想起芒俄村头石头上刻着的那首诗:流水小桥芒俄娇,翠竹青榕傣家寨。

    那清凉温润的感觉挥之不散。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