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评选日前正式公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谭文胜教授负责完成的《基于热流道阀式浇注的塑料检查井高精密注塑成型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柳岸敏高级工程师参与完成的《激光氮化与熔覆一体化设备及关键技术》成果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这是该学院长期立足企业、坚持应用型科研方向的成果结晶。
“一所高职院校之所以有份量,在于社会对其的认可。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让科学前沿贴近地方发展需求、开展接地气应用型研究是扩大学院学术影响力、进一步促进学院与社会各界进行广泛科技合作的需要,是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需要,也是实现知识分子自身价值的需要。”常信院党委书记王丹中说。
应用型科研,搭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赢桥梁”
长期以来,高职与企业科研信息严重不对称、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常信院以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坚持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先后出台《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和《横向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通过不断丰富科技创新制度供给,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支持科技创业创新的政策链,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学院启动研制“科研大数据应用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设立10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校企产学研合作专项和教师科技创新创业专项,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增值团队,对拟产业化的成果进行再加工,促进成果转化双方无障碍“牵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面对应用型横向课题难度大、变化多、经费紧、验收严等问题,学院加强信息服务功能,向教师推介企业急需的研究项目和课题信息,加快研究理论性成果鉴定和奖项申报,为争取企业应用型项目创造条件;要求教师用高度责任心与企业合作,认真倾听和总结企业的真实需求,研究注重创新、开发注重实现,用过硬而实用的知识和技术赢得企业的信任。
通过近些年的不断实践和积累,学院出台了《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工程中心管理办法》和《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办法》,催生高水平成果,加快平台内涵建设,探索出人才输出、授权、参股、转让、合作申请政府科技基金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与1000多家企业签约,并与企业共建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促使学院真正成为高科技产品“孵化器”,搭建起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赢的桥梁。
装备制造业,打造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高端平台”
今年进入获奖公示的两个科研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先进制造与重大装备。
“我们以装备制造业为龙头,依托企业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与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深化以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一支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教学科研团队。”常信院院长周勇说。
让科技创新站在学院装备制造等优势专业的肩膀上,常信院主动与德国西门子等国际装备巨头以及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的高科技龙头企业合作,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规划建设高职院校先进的“智能工厂”,实现学院与企业在设备更新、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实训平台和项目研发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
“智能工厂”扮演生产者角色,成为良好技能操作者的孵化器,同时将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三链”深度融合为主线,创新办学模式、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院校和社会组织等六个主体的力量,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近几年,学院一方面逐步从“规模建设”为主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主,在专业建设、团队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多地引入企业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各二级学院相继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聘请企业工程师、技师和技术专家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科技创新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将企业的项目引进校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校企合作的内容,有力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
另一方面,学院提出了“共建专业、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共培团队”的校企合作发展思路,推进协同创新,提升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服务企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领域。
集聚强磁场,注入科研强院“创新活力”
近年来,常信院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搭舞台、聚人才、求创新、促发展,打造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创新平台,在学院上下形成了人才集聚、创新涌动、科技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实践和摸索中,学院已构建成科研项目“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院级”四级培育体系。通过积累和培育,学院近几年各类纵向科研课题申报质量大幅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和青年基金、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一大批高水平基金项目榜上有名。
为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科研群体,形成学院科研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学院出台了《科研团队管理办法》,遴选了六个“1+1+1”协同培育工程建设项目团队,以项目为驱动,实施科研团队建设目标。
跨专业整合科研力量,培育并申报省级科研团队,2017年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自动化及智能系统”顺利结题验收;同年,孙卫东教授主持的“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研究”成功立项为江苏高校优秀社科创新培育团队。
近年来,学院还新建完成“人才公寓”,先后推出20多条人才新政,从生活保障、资金支持、载体扶持、项目培育等方面给予全流程支持与服务,在院外形成了“蜂聚效应”,在院内形成了“磁铁效应”,在地方企业中形成了“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