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我戴的是黑帽子”
□ 张立英
图片来自《给青少年的漫画逻辑学》。
(作者供图)

    从前,有位土耳其商人,想招聘一位助理,要求是应聘者要足够聪明。这时,来了两位应聘者。商人为了测试谁更聪明,把两位应聘者带到一间屋子里。屋子里有5顶帽子,包括2顶红色的和3顶黑色的。

    商人先把屋里的灯关了,随后打乱了帽子的顺序,让两位应聘者每人随机拿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商人也戴上其中一顶,然后把剩下两顶帽子藏了起来,打开灯。由于土耳其帽子的特殊样式,每个人只能看到别人头上的帽子,看不到自己的。此时两位应聘者都看到商人头上戴了顶红帽子。

    这时,商人问两位应聘者:“你们知道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吗?”

    两人都迟疑了一下。很快,其中一位应聘者回答:“我知道了,我戴的是黑帽子!”这位聪明的应聘者因此获得了这份工作。

    想想看,为什么?

    因为最多只可能出现两顶红帽子,其余的都是黑帽子。而商人自己已经戴了一顶红帽子,所以,如果两位应聘者中的任何一位头上戴的也是红帽子,另一位马上能够判定自己戴的是黑帽子,既然两位应聘者都迟疑了一下,说明两个人看到对方戴的都不是红帽子。

    也许就是几秒钟的时间里,那位聪明的应聘者至少进行了如下两个推理——

    推理一:如果我戴的是红帽子,对方马上就能得出结论;对方没有马上得出结论;所以,我戴的不是红帽子。

    推理二:我戴的或者是红帽子,或者是黑帽子;我戴的不是红帽子;所以,我戴的是黑帽子。

    这两个推理都是正确的,它们分别涉及两个常见的推理规律。推理一背后的规律是“如果A,则B,并非B,所以并非A”;推理二背后的规律是“或者A,或者B,并非A,所以B”。

    如果拿出“逻辑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还可以发现两个有趣的现象。

    首先,这位聪明人的推理预设了“如果我戴的是红帽子,对方马上能得出结论”,也就是预设了另一位应聘者能够运用简单的排除法进行推理。

    不过,这个预设并不是总成立。除了另一位应聘者确实推不出的情况,还有可能出现他根据对方头上的红帽子推出结论,但故意不说话,诱导对方说出“自己是黑色帽子”的错误答案的情况,不过,这种包含博弈的反转情况不太容易发生,因为即使让对方说出错误答案,也并不能证明自己更聪明。

    其次,这个故事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两人最初都“迟疑了一下”这件事。在迟疑的这段时间里,商人并未提供任何新的信息,但聪明的应聘者却通过两人的迟疑, 推导出了新信息,进而得出结论,获得了工作。

    在逻辑学领域,专门有个动态认知逻辑去研究这个思维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搜一搜“泥孩谜题”“红蓝眼睛之谜”,你一定会收获更多烧脑的快乐。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