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3日 星期五
研究生做科普靠谱吗
□ 吴宝俊

    科苑视点

    提及科普,由谁来做一直是讨论的焦点之一。科普法规定,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就是说,所有公民都有参与科普活动的权利。

    然而,科普是一项极富挑战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也许并不适合所有人。人们通常认为,科研工作者和科学家无疑是最佳人选。那么,准科研工作者,也就是具备较强专业知识的高校研究生群体,他们适合做科普吗?我们可以从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的研究生科普实践专项——“春分工程”里找到答案。

    2017年12月,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在我院研究生教育中实施科普学分制的通知》,希望在全院范围内鼓励研究生开展科普活动。2018年3月21日,国科大发布了“春分工程”社会责任品牌,鼓励师生广泛开展公益科普活动。2020年10月,为了保障国科大公益科普活动顺利实施,国科大科协正式成立,并将“春分工程”品牌运营、研究生科普学分制的落实,以及与之配套的社会实践体系建设作为主要工作。

    从2021年3月起,国科大科协正式发起“春分工程”研究生科普实践专项,由国科大各学院组建研究生科普队伍,安排专家对在读研究生进行科普培训,并以怀柔区中小学为实践基地,广泛组织在读研究生服务中小学科学教育。2022年“春分工程”向北京市各区拓展,2023年“春分工程”的合作学校已遍及北京市40多所中小学及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据统计,从2023年3月至10月,“春分工程”已开展研究生科普报告超过3500场。

    在过去3年研究生科普实践体系拓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委、科协的肯定。但不得不承认,研究生科普实践是一个打破传统思路的新事物,在学术界内部也会面临一些质疑。有人认为,研究生资历尚浅,做科普容易出错,不赞成研究生做科普。

    诚然,研究生比起研究员来说,知识掌握程度的确存在差异。如果放任研究生自由地去讲科普,会有出错的可能性。但通过构建一套严格的培训、把关、审核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如果因为怕出错就不让研究生开展科普实践,这是因噎废食。

    从育人的角度讲,我们应对年轻人,也就是未来的一代科学家有更高的期待,希望他们将来成长为更具社会责任感,并且拥有良好表达能力、综合素养更高的科学家。让研究生开展科普实践,就是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锻炼他们表达能力最好的方式。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科普是一项实践活动,任何人做科普都涉及到技能的锻炼和经验的积累。就好比扎针,医学院学生资历不深,可为什么医生、护士都要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给患者扎针?因为这是锻炼学习扎针技能的最佳时期。

    “春分工程”其实就是要构建一套科普培训体系,像医学院学生练习扎针那样锻炼我们在读的学生,这样在5年、10年,甚至是20年以后,会有一批真正有经验、会做科普的专家去服务国家和社会,为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知识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协常务副秘书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