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秋日养生重在润燥
□ 胡献国

    秋季既有夏日之余气,又有近冬之寒气,雨水渐少,天气干燥。中医认为,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故而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皲裂、毛发不荣、眼目干涩、大便秘结的症状。同时,燥易伤肺,容易出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甚至胸痛等症状,故秋季养生重在润燥。

    慎食瓜果保液润燥

    秋季是收获季节,大量瓜果上市,给人一饱口腹之感。但俗话说,“秋瓜伤肚”,入秋以后,生食大量瓜果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或加重胃肠道疾病。夏季时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但可使肠胃抗病力下降,如果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会随之发生,使消化液丢失,体内水分缺乏而出现或加重秋燥诸症。故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弱者尤应注意。

    多饮汤水补水润燥

    秋季空气干燥,把进补的物品制成汤水服用比较适宜。一般人宜用食补,即选择新鲜的白菜、萝卜、莲藕等加入鱼、肉等做成汤,如花生鸡爪汤、莲藕牛肉汤、菠菜猪肝汤、萝卜排骨汤等。还可食用有利尿解热作用的寒凉类水果,如苹果、雪梨、柑桔、荸荠、葡萄等,可补充大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秋季气候干燥,口渴感强,但不宜多饮含气体的饮料,可选用胖大海加冰糖或白菊花加蜂蜜浸泡,频频饮服,既可补充体内水分,又可起保健治疗作用。

    老年人选择药食两用食物入汤较为适宜,如百合连米汤、连米银耳汤、山药连米汤、元肉大枣汤、贝母雪梨汤、洋参连米汤等,药补时应做成清汁薄汤,以免腻胃滞脾。同时,还需要注意药性的差异因人而异,如红参偏温、白参偏凉,使用时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早起早睡运肺润燥

    中医认为,肺朝百脉,肺肾互滋,肾藏精,故祖国医学主张秋季早起早睡。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活动以舒达阳气,使气血运行全身,濡养肌肤筋脉。但要避免过劳和剧烈运动使津气液耗损。

    秋天气候干燥,因而皮肤水分蒸发快,故易造成皮肤干燥、皮屑及皱纹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结等,因此秋天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为了防止皮肤干燥,可涂擦各种护肤霜。但应注意口唇干裂不可擦甘油,更不可用舌经常舔口唇,否则会使口唇干燥皲裂加重。

    适时进补养肺润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病人不宜用补。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秋季进补以滋阴润燥,补肺益气为主,药补可选用沙参、麦冬、天冬、百合、玉竹、黄精、石斛、山萸肉、阿胶、龟胶、鱼胶、鳖甲胶等;食补可选用乌骨鸡、鸭肉、鹅肉、猪肺、龟肉、甲鱼、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若将食物与药物配伍选用,则补肺润燥功效更佳。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燥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皆可。此外,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大有好处。

    选用药物辨因润燥

    秋有夏日之余气,故多见温燥,又有近冬之寒气,故可见寒燥,故润燥还须辨因进行。

    表现为温燥者,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心烦,鼻干咽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咳嗽不爽,舌红,苔薄黄干。当以清宣燥热、凉肺润肺为治,可选用桑菊感冒颗粒、夏桑菊颗粒、秋燥感冒颗粒,以及川贝雪梨膏等口服。

    表现为寒燥者,可见发热轻恶寒较重,头痛无汗,鼻咽干燥,咳嗽痰少,唇燥不渴,皮肤干燥,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少津。当以宣肺达表,润燥化痰为主,可选用杏苏颗粒、荆防败毒丸,或者莱阳梨膏等口服。

    (作者系湖北省第一批知名中医、主任医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