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篱笆楼:撒拉族古民居
□ 高桃芝

    非遗文化之窗

    丹霞掩映中,一座座篱笆楼或遥相呼应,或高低错落,千姿百态,呈现出粗犷纯朴的自然美,这就是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孟达村的撒拉族古民居。

    撒拉族人称自建的民居为“富日甘热亥”,意即篱笆建的房子。篱笆楼始于元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约公元13世纪,撒拉族人从撒拉克(今土库曼斯坦境内)迁移到青海省循化县,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借助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周边藏、汉、回、土等民族建筑技艺,因地制宜地创建和传承了精美秀丽的篱笆楼建筑。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记载:“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距今,保存较好的撒拉族篱笆楼古民居主要集中在黄河岸边的孟达村。

    篱笆楼设计灵活,以木、石、土、篱笆为一体。因楼座大部分墙体用林间杂木长条编制,具有很高的篱笆编制技艺,并形成了独有的建筑特色,故得名篱笆楼。其整体建筑布局采取两层通柱造木构架带前廊做法,篱笆编墙,有三合院式、拐角式、横建式等样式。楼体通道门座形制,一般为坐北朝南,以间为单位,三、五、七间组成楼座。其中,上层为生活间,设卧室、客房、厨房等;底层内阔廊窄,设仓库、牲畜圈等。从整体看,篱笆楼轻巧、美观、经济、实用,布局合理科学。

    楼体框架均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取用山林珍稀灌木树种忍冬、红瑞木垂直笆条编成墙体。墙体两面抹以草泥,中间为空,取材方便,施工简单。编制篱笆墙仅用一把斧头、一把凿子、一把泥刀、一把锯子。工艺流程为:一是选材,用斧头在山林中选取垂直横桩和笆条;二是柱体凿孔,用凿子在楼柱体侧面定距凿孔,安置横桩;三是用斧头将编制笆条按尺寸剁齐加工,编成篱笆墙,紧固墙体;四是用泥刀在篱笆墙内面,抹上褐底白面的两层草泥。

    编制篱笆墙形式多样,既有横桩竖编,也有竖桩横编,编条有粗有细,墙面别致,展示了朴素的手工编制篱笆技术。使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楼房,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可减轻楼体重量,同时具有良好的防火、隔音、防潮、防震、透气等功能。历经500多年风雨,篱笆楼至今仍保持原样,牢牢地将整个楼座紧固在一起。

    撒拉族能工巧匠以高超的雕刻技艺,将汉、藏及伊斯兰文化艺术,以镂、浮雕法形式雕刻遍及篱笆楼体的檐面、雀替、板壁、枋板、廊栏、大门楣板、门簪等木架构件,不做任何彩画。图案多为花果树木,瓜菜云波纹体,刀法技艺精湛,深浅有别,富有变化,独具匠心。各种图案制作清晰,思路明快,显得栩栩如生,点缀楼面美观,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篱笆楼,不仅记载了撒拉族建筑历史,积淀了多民族建筑文化,堪称高原上难得一见、具有一方民族区域特色的古建筑,而且成为青海古民居中的绚丽瑰宝,犹如宝石汇入人类文明的宝库,是研究撒拉族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历史文化实物资料。1989年,国家发行的民居邮票——青海民居便是撒拉族篱笆楼;2002年,国家将孟达村一处清代撒拉族篱笆楼搬迁至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进行复修保护;2008年6月,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这颗宝石一直闪烁着耀眼光芒,循化县因此成为全国古篱笆楼重点保护地区。作为高原民族建筑文化景观,篱笆楼具有丰富的民俗学、建筑学和文化旅游价值。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