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6日 星期五
在邂逅生命中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
□ 科普时报记者 马爱平
大苇莺喂养大杜鹃幼鸟
(图片由北京市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提供)

    作为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神秘的湿地中会发生哪些有趣故事?拥有美丽“大长腿”的池鹭为何喜欢在刺槐上筑巢?爱唱歌的布谷鸟竟是个“鸠占鹊巢”的“强盗”?灰头鹀如何收获属于自己的ID?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邀请北京市顺义区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生态环境科负责人张勇,以《邂逅湿地的生命之美》为题,带领大家从具体的案例中了解生物多样性,在新奇有趣的故事中探寻生物多样性的无穷魅力。

    良好生态环境吸引池鹭定居

    2019年4月,汉石桥湿地鹭类聚集繁殖区初步形成,区内岛屿因而得名鹭岛。2020—2021年间,汉石桥湿地开展了鹭类繁殖情况、繁殖区筑巢鸟及巢址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筑巢鸟为池鹭,筑巢树85%以上为刺槐。相信不少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池鹭更喜欢选择在刺槐上筑巢呢?

    面对这一疑问,张勇解释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池鹭筑巢用的小木棍很细,搭建时较为松散,不容易固定,而刺槐的枝条上正好密布着很多尖刺,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二是刺槐的叶子是奇数羽状复叶,遮光性很好,能够助力池鹭隐蔽。

    事实上,除刺槐外,吸引池鹭在此定居的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鹭岛“宛在水中央”,离周边堤岸距离都在80米以上,受到的人为干扰少。其二,鹭岛的东北侧有一排柳树,像窗帘一样能够遮光,从而为鸟巢提供更好的遮挡。

    不难发现,水域、岛屿、道路、树木等,共同影响着池鹭的选择。若将池鹭繁殖区看作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地形、地貌、植被共同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池鹭营造了理想的繁殖场所。由此可见,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至关重要。

    “自私”大杜鹃的巢寄生行为

    每年5月,勤劳的“芦苇守护者”大苇莺会进入一年一度的繁殖期,它们会在芦苇中做窝,并大量捕食芦苇丛中的害虫。然而,不速之客正悄然逼近。懒惰的大杜鹃(就是我们常说的布谷鸟)不想筑巢,便四处寻找大苇莺已建好的巢,并将蛋下在其中。

    在这一过程中,它们甚至还会使用“调虎离山”之计,由大杜鹃的雄鸟引大苇莺打架,并将其引至远离巢穴之处,雌鸟趁机下蛋。由于大杜鹃会用拟态来模仿大苇莺的蛋,可通过改变自身产蛋颜色来“以假乱真”,无法分辨的大苇莺常常只能“被迫”成为大杜鹃孩子的养父母。大杜鹃的这种行为被称为“巢寄生”。

    惊人的是,东方大苇莺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大杜鹃会通过拟态来模仿多种鸟类的蛋,以实现让更多鸟类帮它们育儿的目的。但从生物多样性的整体角度来看,如果没有以东方大苇莺为代表的寄主们,大杜鹃的繁衍将是一个难题。

    张勇表示,大杜鹃的这种巢寄生行为是与寄主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也反映出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内涵:物种之间既有相互竞争,又有相互依存。正是这种关系,体现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必要性。

    借助环志工作了解鸟类生活

    鸟类环志是一种根据标记个体,研究鸟类生活史、种群动态,特别是鸟类运动的研究方法。“所谓环志,就是用带有唯一数字编号的环去标记它,作用类似人类的身份证。如果一只鸟在北方被环志后,在南方某地再次遇到它,通过将编号上报到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就能了解它的迁徙路线。”张勇解释道。

    2017年,汉石桥湿地开始组织开展环志工作,截至2022年底,共环志鸟类97种、9942只次。多年的环志工作,让汉石桥湿地新记录鸟类不断增加,5年间,共增加了36种。

    在环志工作期间,恰好遇上了一只灰头鹀指名亚种。张勇说:“除指名亚种外,灰头鹀还有西北亚种和日本亚种。指名亚种主要在中国东北部黑龙江一带,以及俄罗斯与黑龙江的边界处繁殖,西北亚种主要在内蒙古的西北部、甘肃,以及蒙古繁殖,而日本亚种则主要在日本岛繁殖。”可见,灰头鹀亚种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造成的,是其对不同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

    张勇介绍:“灰头鹀的三个亚种我们在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都曾环志过,它们迁徙时都会从北京经过,证明北京是灰头鹀的迁徙通道。从灰头鹀的环志情况来看,北京在这一物种上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