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儿童心跳忽快忽慢?警惕心律失常
□ 施 萍 陈轶维
图为导管术中影像 (图片由作者提供)

    5岁的小虎在一次剧烈运动后告诉妈妈,他的心脏在砰砰乱跳,感觉很难受。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小虎竟然患有心律失常!

    有些家长在无意中触摸到孩子的脉搏时,也会发现孩子的脉搏忽快忽慢,或者时不时漏了一拍,就好似完美的乐章里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上述这种现象,很有可能也是孩子发生了跟小虎一样的心律失常。

    心脏的传导系统出现短路或断路

    所谓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的起搏点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以及激动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

    通俗来讲,心脏就像你家的房子,而动静脉血管就像家里的进水管和排污管。一个家要温暖、舒服还需要通电,心脏的传导系统就像家里的电路,而心律失常则是电路出了问题。比如窦房结被“篡权”不能掌控心脏的整体系统功能、中间传导系统的电路断了、线路连接错误导致多出一条电线等等,由此就会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疾病。

    与成人不同,儿童心律失常以各类快速性心动过速最常见。如室性早搏,可以继发于心肌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等,就好比家里装修时遭遇野蛮施工,把某处电路的绝缘层破坏了,时不时会漏电。还有小部分患儿可因母体因素或遗传因素患有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长QT综合征等罕见的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或心内电生理检查可确诊

    儿童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以及对儿童心功能的整体影响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早搏、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影响很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就好比家里的大电线要么断了要么短路,导致心脏要么不跳要么乱跳。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晕厥甚至猝死。小婴儿由于自身基础心率较快,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时症状不典型,可能主要以反复哭闹难以安抚、拒奶、面色苍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心律失常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听诊、心电图为主要方法,对于非频发性心律失常如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可选择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心内电生理检查加以确诊。

    药物治疗需定期随访和复查

    儿童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疗,要根据患儿的症状、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对儿童可能造成的影响来判定。治疗方法可分为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药物治疗方法是针对部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选择包括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屏气等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这些方法简单易操作,且没有不良后果,孩子很容易接受。

    药物治疗上,目前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近50余种,应听从专科医师建议,根据不同症状、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选用不同药物。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合理、规范地服用药物,不可轻易减量或自行停药,导致孩子病情出现反复。

    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严重的还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致命。因此,口服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随访和复查心电图,有些药物还需要抽血进行药物浓度的检测,医生会根据血药浓度来调整药物的剂量。儿童用药剂量很大程度上与孩子体重相关,所以每次复查前,家长可提前测量儿童体重,以便调整药物剂量。

    射频消融和起搏器植入术可治疗不同类型患儿

    对儿童心律失常,手术治疗最为常见。针对快速性心律失常患儿,手术的主要方式是射频导管消融术。通过穿刺血管,将很细的标测电极经血管送达心脏特定部位,结合心内起搏及程序刺激,判断心内异常的电传导顺序和位置,应用消融电极导管到达相应的位置,其特殊设计的导管顶端释放的射频电流能量产生的微热,对异常传导途径或兴奋点局部产生可控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是由于小儿具有血管细、心脏小等特点,为婴幼儿实施射频导管消融术难度高、风险大,因此需要在专科医院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

    而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孩子,由于心跳每分钟可能只有40—50次,极端的患儿甚至每分钟只有30多次,可能无法保障孩子正常生活,经常会导致患儿出现晕倒,或短暂失去意识,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阿斯发作”。针对这样的孩子,起搏器植入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小年龄患儿由于血管条件限制,只可选用单腔起搏器,一般4岁以上可选择更换双腔起搏器,以更好地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第一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护士长,第二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