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5日 星期五
面对流言蜚语,我该如何还击
□ 曹大刚

    大耳叔叔:

    您好!

    暑假,我和我们班的生活委员以及文娱委员一起报名参加了社会实践项目,每天去社区做义务交通疏散员。每天中午,我们都在一起吃盒饭,相处得特别开心。昨天,文娱委员抓拍了一张我和生活委员午餐时的照片,记录了我把不喜欢吃的肉分给他,并且有说有笑那个瞬间,还恶作剧地配上“小两口儿”这个词发到班级群里,让不明真相的同学们一片哗然,然后又被同学们配上各种文字和表情进行转发。有的同学留言:“原来你们在学校保密工作做得这么好呀!”这张照片传来传去,最后就连我妈看到后都有些信了,她话里有话地跟我说:“女孩子25岁谈恋爱都不晚!”真是气死我啦!没有想到流言蜚语传播的力量有这么大,搞得我现在特别尴尬……

    小英(化名) 

============================================================

    小英同学:

    你好!

    你现在的心情有些难过吧,是不是有种很想证明真相,却又深深地被流言蜚语打倒的无力感?你会发现,人们在传播流言蜚语的过程中具有大惊小怪、无中生有、夸大其词,且不顾他人感受等特点。

    记得有个娱乐节目,它的规则是:第一名嘉宾知道传播内容,但不能说出来,只能用表情和肢体语言,传递给后面的嘉宾。经过几轮传递后,最后一个嘉宾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内容。这表明,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会不断地添加自己的主观感受,传播链条越长,真相也会偏离得越来越远,最后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

    我们先了解一下流言蜚语炮制者的内心。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件有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体验通过制造的事件来传播,投射的是自己的内心需求。比如,文娱委员未经同意传播你和生活委员在一起的照片,投射的其实是他在青春萌动这个年龄,对异性交往充满好奇,想通过传播你们的照片引起讨论、起哄等,满足自己的内心体验。但也有部分人是因为经历过一些心理创伤,又没有及时处理好这些创伤,导致他们在生活中会无意识地喜欢制造流言蜚语,把自己的痛苦转化为看到别人痛苦时的幸灾乐祸。

    作为清醒的旁观者,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同时也会换位思考,顾及他人的感受,要学会分清信息的来源、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不要人云亦云。

    作为被传播的对象,这个时候需要第一时间站出来进行铿锵有力地回击,拿出一些佐证材料,证明传播事件的不真实性,及时止损,避免事件扩大蔓延。你可以很严肃地告诉传播者:“你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我的生活,让我感到非常愤怒。”同时你可以要求对方在发布流言的平台上道歉,也可以上报老师或父母,遇到严重伤害到自己的行为时甚至可以直接报警。无论如何,都要让传播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是深远的。

    大耳叔叔 

============================================================

    案例反思

    流言蜚语传播,一般由制造人、受害人和观众三方构成。所谓流言蜚语,一般都是未经本人证实的信息,在非正常的渠道下传播的。它不仅是信息空白的补充,而且还是群体在信息缺乏的状况下进行任意扩充的结果。

    流言蜚语传播的目的,有的属于报复性传播,希望对方得到最坏的结果,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属于娱乐式传播,传播前没有想到结果会对受害人造成伤害。每个年龄段和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对传播的内容喜好也不同。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于异性交往都很好奇,往往会把异性交往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内容。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心理高级教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理治疗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