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7日 星期五
激发创新力,助推“本手”变“妙手”
□ 罗明军

    今年全国新高考I卷要求围绕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写一篇作文。“本手”即“正手”,是安守本分的着手;“妙手”即精妙下法;“俗手”是局部看似合理,全局看常会受损的下法。

    从学习科学角度来说,“本手”就是对知识的接纳、认同与内化,规规矩矩;“妙手”就是在实践中对知识的新体悟、新发展,自然天成。对基础教育而言,“本手”是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妙手”是培养高质量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接受设定问题,强调标准化教学的“俗手”,正日益成为发展创新思维的障碍。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创新素养,怎样激发创新意识、生成创新认知、营造创新环境,以创新力助推“本手”变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妙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有三点思考。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本手”批判性思维能力

    “妙手”妙在有创新力。要培养创新力,首先要培养“本手”批判性思维能力。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

    “本手”一旦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有可能成为“妙手”。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对常见的拉面进行反思,造出广受欢迎的方便面。法国人乔利·贝朗发现煤油具有很好的去污能力,据此发明了干洗剂。我们的祖先从各色泥土岩石中,提炼出了早期的颜料。

    批判性思维能力助力科学研究的“本手”创造新概念、新理论,工程技术的“本手”发明新设备、新技术,文艺创作的“本手”创作新作品。人类就是在一代代“本手”的批判性反思中不断发展自己。

    生成创新认知,培养“本手”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以非传统、非常规的方式先行性地、有成效地解决各种事物问题的过程。逻辑思维的三大基本类型是演绎思维、归纳思维和类比思维。很多创新都是由类比开始的,类比推理是培养“本手”创新力最常见的手段。

    类比推理的基本定义是根据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某些属性的同一性或相似性,通过概括、比较,在事物与事物之间进行的逻辑推理。笛卡尔由蜘蛛在墙角结网创立了解析几何,毕达哥拉斯由黑白相间的三角形地砖的排列发现了勾股定理,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是通过类比的形式,比较发现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共同的本质关系,从而产生出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相似类比、模拟类比、综合类比等类比推理的形式是生成创新认知的重要途径。英国生理学家哈维通过与天文学、气象学和水泵工作原理的跨学科类比,创立了血液循环学说;达尔文通过与马尔萨斯生存竞争理论的类比,创立了生物进化论;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将光学现象和力学现象进行横向对比,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可见,知识经济时代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支持下,由简单的机械模仿到理解力模仿,正日益成为“本手”变“妙手”的创新思维新样态。

    营造创新环境,形成深度学习共同体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本手”学习重点在哪里呢?该怎样营造形成“妙手”的学习环境呢?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并不是某种传递关于信息的东西,教育从来都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行为。围绕数量较少、含义较广且可迁移的核心概念或大概念来组织学习、建构知识并有效地应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俗手”学习迷思与困惑,是“本手”学习重点,更是推动“本手”问题解决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知识是社会建构出来的,个体认知是具有局限性的,“本手”一旦以为自己“明白了”,就往往难以深化,甚至变成“俗手”。营造对话性学习环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面对共同问题的人,通过对话将学习上升到问题意识、问题解决能力,是“本手”变“妙手”的现实路径。因此,我们要打造教、学、习、评共同体,营造助推“本手”变“妙手”的深度学习环境。

    时代要求我们,教育要培养更多的“妙手”,即能够灵活地组织知识与技能、面向未来高质量解决问题的适应性熟练者,而不是培养“俗手”,习惯于熟悉问题解决的定型熟练者。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囿于学科知识的传递,培养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挑战现实世界的诸多真实性课题。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地理教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