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7日 星期五
“云游”体验,数字长城来了!
□ 科普时报记者 张盖伦
超10亿面片的超拟真数字模型
数字长城“种植”超过20万棵树
实时渲染、动态光照技术下的长城美景
3A级的观看效果
(图片均由腾讯提供)

    6月11日,也就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游长城”公益成果正式上线。

    当天,基于游戏技术打造的“数字长城”也正式亮相。用户通过手机,就能“穿越”到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在线“爬长城”和“修长城”。这是全球首次通过云游戏技术,实现最大规模文化遗产毫米级高精度、沉浸交互式的数字还原。

    长城,是中国体量最大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历经千年风雨,部分段落损毁严重,有些长城濒临消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也指出,要加强文物科技创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还将文物科技创新、数字化建设纳入未来发展计划。

    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2019年先后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为我们做好长城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和遵循。长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近年来,长城沿线各级政府把长城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与地方社会组织合作,长城保护状况明显改善,社会效应不断彰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长城保护局面已经基本形成。科技和传播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拉近了公众与长城的距离,引导大众积极参与长城保护,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有益尝试。

    “数字长城”研发团队负责人、腾讯互娱副总裁崔晓春表示,长城数字化概念其实已提出多年,但多数产品还是局限在图片、全景和三维模型的简单采集和展示层面,无法提供便捷、低门槛、有吸引力的数字体验,难以吸引公众主动参与。科技的发展,为数字文保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法。“我们所沉淀的游戏技术恰恰可以补足这个短板,因此我们团队利用6个月时间,摸着石头过河,反复尝试和打磨,基于腾讯基金会捐资修缮的喜峰口长城段落,打造了数字长城。”

    为了构建逼真的环境和优质的体验效果,“数字长城”中综合创新式运用了很多技术能力。一是高精度还原能力。通过照片扫描建模技术,实现对喜峰口长城的毫米级测量,渲染超过5万张的海量素材,最终生成超10亿面片的超拟真数字模型。二是腾讯自研的PCG生成技术。除了处理多达10亿面片的长城墙体扫描资产,还在周围山体“种植”超过20万棵树,用户可以“一镜到底”看到非常完整的自然景观。三是实时渲染和动态光照技术。用户可以在里面移步换影,看到树影婆娑,也可以感受早晨、中午、黄昏的美景变化;同时该产品还借鉴了游戏的操作模式和激励机制,不管是双轮盘的基本操作模式,还是攀登长城时的脚步音效,都让用户更能够沉浸式体验。四是云游戏技术。如果要将如此庞大的数字资产呈现给大众,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大部分终端的本地存储和渲染能力都达不到要求,因此研发团队通过独有的云游戏传输流控算法,确保在手机等移动端也能呈现3A级的观看效果和交互体验。这也是全球首次将云游戏技术应用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

    “云游长城”是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协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小站等众多长城保护研究专业机构及社会团体共同打造的系列公益成果。根据计划,未来“数字长城”还将输送到长城沿线的多家博物馆,为游客提供更具科技感和沉浸感的参观体验。而除了“数字长城”体验外,用户在“云游长城”小程序中,还可以通过答题等互动,了解长城的更多相关信息与文化故事。小程序还鼓励公众通过“小红花”助力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公众线上参与转化为线下切实的公益力量,让更多人参与到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之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