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1日 星期五
鲁迅冷眼看“神童”
□ 刘为民

    文坛赛先生

    最近一个时期,体坛艺苑新秀辈出,成绩优异,博得一片喝彩与艳羡。面对手机朋友圈里“中外神童”“才能异禀”的话题,我也不堪其扰。其实,一百多年前,鲁迅也遇到过类似的社会文化现象,他就冷静、客观多了。那是1918年10月《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上,发表了鲁迅的著名《随感录》,批评被赞誉“生有异禀,周岁识‘之、无’,三岁能文”,当时不过才十一二岁的“神童”——江希张。

    泉城济南东侧不远处是著名的龙山古文化发源地。1907年3月,当地江家庄一个农民家庭生了个男孩。其祖父是文盲,发愤供儿子苦读,20多年后,儿子成为方圆十几里都很有名气的文人,还著有《孙孟图歌》《兴学创闻》等通俗读物。儿媳幼年读过私塾,还考上过山东的女子师范学校。现在孙子诞生了——就是江希张,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是少有的幸运儿。他自幼读书识字,表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文献记载这个“神童”,曾一度被选作晚清末帝溥仪的“伴读”。

    1914年,江希张的父亲突发奇想,请人代笔“协助”刚刚7岁的儿子编写出一套《四书白话解说》丛书。江希张虽然号称“神童”,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后来据他本人回忆,《四书白话解说》里,属于死记硬背的“自己的东西”不过一半;另一半是姓周的一个“师兄”和其他几个人共同编写的。但是,全书署名只有 “七岁童子江希张”。

    其时已在辛亥革命之后,社会文化风云激荡,尤其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学说风靡一时——他们大胆抨击、批判几千年来的封建儒家思想,引发各界人士的巨大反响和广泛传播。“神童江希张”的《四书白话解说》语言浅显易懂,乃至解说“新鲜明晓”,此书一出立刻“轰动国内学林,印行了上百万部”,“竟畅销全国,版权收入亦颇可观”。自然而然,江希张的名字,也成为各大报刊竞相宣传的舆论热点。

    有趣的是多处文献证实:就连康有为这样的政坛名家兼学林泰斗,看了“神童江希张”的“专著”之后,也立即亲笔写信勉励,盛赞江希张“堪称民国第一神童”,为“今之项橐”并表示愿意破例收“江希张为弟子”。不难想象,江希张父子受宠若惊,诚惶诚恐地立即直奔上海,拜谒那个时代依旧“如日中天”的康有为。

    这时的鲁迅,已经随南京政府教育部迁往北京,他始终关注社会文化,尤其是能够反映国民精神的各色社会“新闻”。读了名噪一时的“神童江希张”的系列“大作”,鲁迅感到啼笑皆非,说“他拿了儒,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乱作一团”,还“写出《三千大千世界图说》”。“讲天堂的远不及六朝方士的《十洲记》,讲地狱的也不过是钞袭《玉历钞传》”。鲁迅还联系了这个被成人操纵利用的“神童”,并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随感录》,特别指出当时“科学与鬼话”的社会问题,就是“先把科学东扯西拉,羼进鬼话,弄得是非不明,连科学也带了妖气”等等。

    后来江希张渐渐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了“无神论”观点。对家庭和私塾强制灌输的学问,越来越反感,厌烦了被干扰、被强制的“神童”生活,向往能够无忧无虑地“疯玩” ……直到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年轻人创造出难得的历史机遇,江希张也迎来了他的新生:告别“神童”,重塑自己,尤其是渴求现代知识,拥抱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与科技传播。

    1927年春,20岁的江希张到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化学专业。他学习十分刻苦,无论什么考试,往往都是名列前茅。1931年回国后,江希张参照自己的留学所见所感,对比古今中外的科学与哲学,更加认识到自己幼年署名出版的《四书白话解说》等书,纯属欺世害人。抗战爆发后,江希张出国在南非担任过《侨声报》总编辑。1946年回国后改行,在一家化工厂担任技术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外部经济封锁,国内许多工厂因缺少原料而濒于停产。江希张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建议充分挖掘国内资源,以代替进口原料。为此撰写了十几份调查研究报告,引起了领导机构和专家的重视。很快,他被调入化工部所属的公司、设计院任总工程师一直到离休。这期间,江希张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化工与轻工事业建设上。他完成很多科研项目,应邀在全国各地作学术报告,担任十数种专业书籍的校审和顾问——成为我国化工学界和轻工业界享有盛誉的高级专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