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上九天下五洋,“十三五”硬核科技彰显中国力量
□ 科普时报记者 刘 垠

    嫦娥五号、祝融号火星车、“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C919大飞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10月21日,一件件大国重器展品济济一堂,登录北京展览馆,集中展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发展改革的最新进展。

    经过半年多紧张筹备,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正式开幕。接下来一周内,公众可近距离接触一批既“高精尖”又“接地气”的重量级科技成果,亲身感受五年来科技创新带来的新变化、新成就。

    在展馆外的广场上,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大柱段模型吸引不少人拍照留念。就在4月29日,空间站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工作人员介绍,核心舱主要用于空间站的控制和管理,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还能支持开展航天医学和空间科学实验。

    往前走几步,载人潜水器“三剑客”——“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蛟龙”号依次排开,亮出了“十三五”我国在深海潜水器谱系化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广场另一侧,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悄然矗立。历经20余年产学研协同攻关,我国攻克了大系统耦合、悬浮导向等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和装备成套技术,成功研制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工程化成套装备,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一。

    步入展厅,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展览共分12个展区,分别是总序、百年回望、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重大专项、农业科技、社会发展、区域创新、改革(人才)、开放合作、科普等。

    值得关注的是,展览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精选优选出一批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既有彰显大国实力的国之重器,又有普惠民生的创新产品。

    “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的成功研制,使我国成功达到量子计算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我国自主研制的“京华号”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则是引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中国空间站模型、火星车、C919/929、嫦娥五号等国之重器的集结亮相,引得观众驻足不前。

    展区中的互动展品人气也很旺,你可以进入 C919科普体验模拟器体会一把当飞行员的感觉;也可以领略“大飞机+人工智能”的重要产物智能飞行人机共驾平台,以及5G+采矿、5G+飞机试飞体验平台等等。

    说到展区的明星展品,就不得不提到科技抗疫亮出的成绩单。作为首次应用于武汉的高通量核酸检测实验室,火眼实验室已在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成80多座,新冠检测产品已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家熟知的新冠肺炎疫苗,已有5条技术路线24个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其中,12个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4个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全国累计接种疫苗超20亿剂次。

    针对备受关注的临床救治和药物,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自主开发的CAStem细胞注射液带来了最新进展: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I/II期新药临床试验批件,在北京、哈尔滨、武汉等地开展临床试验。I期临床试验41例受试者经治疗病情得到不同程度好转,目前正在开展II期33例受试者临床试验。

    在科技冬奥展区,一场别开生面的连线开启,借助5G+8K超高清信号传输技术,实现了在展会现场与珠峰大本营的直联,参观者虽隔万里却能感受珠峰旭日初升带来的震撼。

    本次展览对公众免费开放,观众需提前2天通过手机微信预约参观。每天预约限额为10000人,上午、下午各5000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