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培育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

    (上接第1版)

    截至2019年底,5.6万个科普活动站、176.7万平方米科普画廊、1384个科普传播类网站、118个科普APP、1909个科普微信公众号、579个科普微博,牢牢把握信息化时代脉搏,科普基础设施发展一日千里。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

    “我们的歌曲是一种科普文化。”“青光眼乐队”成员吴舟桥这样认为。自2014年成立以来,这支由北京大学医学院85后医学博士组成的乐队发行了《精神分裂》《甲亢》《全身麻醉》等专辑,把医学知识唱进了歌词里,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向普通人心中。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关注科普,投身科普。

    时光回溯到2012年春天,中国首批6家高校开始了科普相关专业招生试点工作;2018年,全国各高校已有500多名“科普硕士”顺利毕业;2019年5月,北京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与北京市科协联合公布《北京市图书资料系列(科学传播)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为科普工作者职称评定打开通路;2020年7月,北京市75名科普工作者成为中国首批拥有高级职称的科学传播专业人才。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志之所为,则无不成也”。2017年7月,中国科协、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互联网+基层科普服务”、创新众筹、众包、众扶等基层科普服务新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基层科普公共服务供给新模式,为形成社会广泛参与基层科普服务的生动局面指明了方向。

    2017年7月,两位“世界旅游小姐”在中广核大亚湾核电基地网络直播,吸引了500万网友围观互动;2019年,中广核发起“寻找中国最科幻少年”活动,网络总话题阅读量突破1.7亿人次。

    政府、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科普正在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要在本世纪中期把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实现由政府向全社会,由事业向产业化转变。

    成果惠民:科普红利更广泛

    2020年9月28日召开的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孟庆海指出,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的科普实践,尤其是在基层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举措、新经验。

    “加快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特别关注少数民族、贫穷、边缘、落后地区群众科学素质提升,缩小城乡和区域差别”。五年前《“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的高瞻远瞩如今已落地开花结果。

    2020年10月11日下午,广东湛江市界炮镇圣女果基地里,“广东百万农民线上免费培训工程”正式开课,短短两个小时的直播课程吸引了超过345万人次观看。

    在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暨大湾区电商节开幕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说:“现代农业的建设,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农民,只有依靠他们,才能把农业建设得更强。”

    2018年以来,在农村成立全国科普惠农乡村e站联盟、实施“新技术新产品下乡,优质农产品返城”双向服务;在城市,社区e站搭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手段丰富着城镇居民的科普体验活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环保、健康、法律常识及相关职业培训;针对留守儿童、农村妇女等基层弱势群体开展专项工作。

    2018年9月,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举行,来自全世界的科技、教育专家汇聚中国首都,交流提高全人类科学素质的经验。

    从2018年开始,中国流动科技馆就走进缅甸、柬埔寨等国家。2019年9月,第1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手蓄电池”“跳舞回形针”“磁悬浮灯泡”等科普项目吸引了众多观众。

    享受科学红利,环球同此凉热。正如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在首届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说:“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