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1日 星期五
传承红色美术基因
□ 王 谨

    观天下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的内涵越来越宽泛了。艺术已经融入科学之中,科学产品的设计也试图彰显美感。文化艺术教育无疑也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

    最近读到由邓向阳先生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红色美术史》一书,有感而发:

    《中国红色美术史》填补了现代中外美术史有关中国红色革命阶段的美术史空白。

    此前,我们看到的有关美术史书籍,有《中国工艺美术史》《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等,在这些美术史里,对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美术作品,或根本没有提及,或提及的极为有限。由于几十年从事新闻和文学工作的缘故,我在接触红军时期的报刊《红星报》《红色中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报纸《解放日报》《群众日报》《晋察冀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初期的《人民日报》的时候,看到这些报刊发表了不少包括书法、标语、木刻、漫画等带有红色印记的美术作品,并留下深刻印象,但却找不到一本系统梳理那个时期的红色美术史书籍。

    现在,邓向阳先生出版的这本专著,起了很好的总结梳理作用。比如,我们过去只知道瞿秋白革命的一生,但对他的文学才华和美术才华知之甚少。这次在美术史里看到瞿秋白的画作,令人惊叹。鲁迅先生书赠瞿秋白的条幅,也第一次从这本书里看到……《中国红色美术史》如实地记录了大革命时代红色美术史实,令人大开眼界。中国红色美术史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个特殊年代,发挥了其号角、投枪、匕首的作用,鼓舞革命者斗志、打击内外敌人,为取得革命胜利,建设新中国作出了贡献。

    美术作品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大体包括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美术往往通过典型化、艺术化的形象反映生活,让受众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认识不同时代、民族、国家的具体生活情景,从而认识历史、认识现实和认识真理。在中国大革命时间,起鼓舞或批判作用的美术作品,以漫画或标语式对联居多。比如书中收录的江西石城县屏山村留下的标语,是当年红军宣传员在两块木板上刻下的对联:“出门斩劣绅,进门杀土豪”,体现了那个时代朴素且激进的革命宗旨。

    还有,在1934 年《红星画报》第一期刊登的《苏区的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一组画作中,就以绘画的方式反映了苏区人民对革命战争的支持,起到了团结更多民众的作用。尽管这些美术作品,按照西洋美学标准来衡量,也许是粗劣的,但任何正能量的美术作品,对受众都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和不同程度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到了延安时期,鲁迅艺术文学院吸收了奔向光明的大批来自国统区的文艺青年,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感召下,我党我军红色美术队伍水平有了质的提高,涌现出许多优秀美术作品。比如石鲁作的版画《群英会》、彦涵作的素描《彭德怀将军》、古元的《向吴满有看齐》等,在当时起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唯物主义者从不割断历史。这本红色美术史的时间跨度,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延安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同阶段的红色美术活动;全面论述了红色美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该书的史料与分析,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社会价值。

    当今,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民族复兴需要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需要传承传统文化。这本红色美术史的出版,正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红色美术史展示的那段特殊年代的美术作品,精准地把握了那个时代贫苦大众的需求乃至精神上的渴望,并展现出自己的战斗个性与理想风采。让这一特殊时期、特殊地域、特殊指向的美术和特定的“红色”美术形式,影响了中国数十年,在中国现代美术历程中,是值得浓墨重彩回味和书写的,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正能量美术文化的弘扬,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