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
三百名专家打造全新科技传播百科全书
□ 李大光
《科学技术传播百科全书》,苏珊娜·霍妮阁·普瑞斯特主编,王大鹏 尹霖 甘晓等译,李大光校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苏珊娜·霍妮阁·普瑞斯特(Susanna Hornig Priest),《科学传播百科全书》主编,华盛顿大学传播学博士。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大众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教学已经将近30年。她本人的研究主要是科学在美国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科学文化在大众媒体、公众参与科学和科学决策以及公众舆论形成中的表达与传播,她还对新媒体技术的社会角色感兴趣。

摇曳烛光

    大约在上个世纪初,中国学者首次提出“普及科学”的概念后,“科普”这个词汇的使用至今延续了100多年。其含义似乎一直停留在“科学家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概念与模式之中。西方国家一直没有停止对这个议题的讨论,而讨论的内容与科学和应用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反作用的互动关系而变化。其概念由科学大众化、公众理解科学、科学技术的传播逐步演化。变化是思辨和讨论甚至争论的结果,只有变化才有推动,只有推动,科学与文化之间的互动才会呈现良性演变。

    “科学传播”的概念在学术界和具体实践中有一些区别。在学术圈子中,“科学传播”有两层含义:一是专业工作。比如,科学新闻和公众信息传播工作,跨学科学术研究专业化领域。专业研究中,很多研究目的是为了提升对传播复杂信息的方法,特别是对非科学家传播科学知识的最好方式。科学传播专家们关注的是向公众传输与养生健康、环境和技术,以及与科学本身有关的知识。为了达到目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理解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看法以及如何对传播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另一层含义是科学传播专业工作者面临的传播方法与伦理决策有关事务,比如,新闻记者如何报道气候变化的议题,怎样把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和与这看法相反的人的观点相提并论,以便使得报道中的观点取得“平衡”?同时,还要考虑这种观点的报道是否会使得读者误认为科学共同体内对两种不同的观点都能够平等接受?

    《科学技术传播百科全书》为读者提供了这个跨学科领域整体相关知识,同时,还提供了开展更广泛研究思路的建议。这本百科全书的关键主题包括18个条目:学会与组织;受众、舆论语言效果;挑战、议题与争论;改变意识、观点与行为;重要影响和事件;全球与国际问题;政府机构;历史、哲学与社会科学;重要人物;期刊出版;重要事件与当前趋势;法律、政策、伦理与信仰;主要基础设置活动;实践、战略与方法;专业角色与职业;公众参与方法;理论与研究及场地和渠道。这本书条目的作者来自300多个与科学技术传播有关的跨学科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其中240多个科学技术传播学者撰写其中完整的篇章,甚至长达数页的内容。这本书的两个附录提供了60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科学传播项目,并进行了简要说明和注释以及分类书目。从对非科学家学习科学相关问题提供传播方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不仅仅适合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大众传播和媒体研究人员,以及公共信息官员和公共关系专家,还可以作为一本电子书供其他业余人员阅读,是一本值得学术和大型公共图书馆关注的书。

    即将面世的《科学传播百科全书》中译本,排版文字达240万字,历时将近3年时间,共有11位译者参与了这部大部头著作中文译本的翻译工作。无论是翻译、校对、编辑以及涉及面极广的知识内容的核对,以及与原主编的交流探讨,都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作。不过,在翻译和编辑的过程中也体验了美国大型图书编辑的不同模式,对于今后的类似图书翻译提供了有益经验。由于本书内容极其繁杂,有些涉及到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对于译者和编辑来说都是以前很少阅读或者听说的,因此,在译文中出现的错误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