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
食品科普作品也可以有滋有味
□ 单守庆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鲞铺》 :“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古往今来,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开门七件事”,一直是食品科研和食品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成为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笔下有滋有味的食品科普作品。2020年5月15日,叶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岁。5月21日——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这天,在一个关于茶的视频座谈会上,人们谈论“国际茶日”的重大意义,追忆叶永烈的茶科普和他在食品科普创作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据叶永烈考证,中国是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茶叶原产国。茶叶走出国门,是1517年葡萄牙水手第一次把茶叶从中国运到欧洲。那时候,欧洲人根本没见过茶叶,也就不知道这东西怎么“吃”。在英国曾发生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水手把从中国带回的茶叶送给母亲。他母亲高高兴兴地把一盘盘煮熬过的棕色茶叶端上餐桌,请许多亲友品尝这奇味。当然,那味道就可想而知了。不大功夫,儿子回来往餐桌上一看便笑了,问道:“妈妈,煮茶叶的水呢?我们要喝的是这水,而不是这叶子呀!”妈妈笑着回答:“孩子,茶叶都这么难吃,那水还能好喝吗?我早把它倒进地沟里去了。”也是在那时候,荷兰的茶叶商人们对自己的商品大吹特吹,把茶叶说成是能治百病的“灵芝草”。一位荷兰医生不管碰上什么病人,在药方上都千篇一律地写着:“应服浓茶。”

    叶永烈写喝茶趣史,更写茶的功效:人喝了茶水能刺激和兴奋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疲劳,还能增多小便,中药里把它当作一种利尿剂。

    对叶永烈的科普,与会者细数他在食品科普创作方面的成就。

    在《免洗大米》这篇食品科普文章里,叶永烈写千百年来淘米“像洗衣服似的使劲儿搓,然后用水冲了一遍又一遍,一直洗到洗米水清亮透明才罢手”……“洗去泥沙,洗去米糠,洗去陈大米难闻的气味。”接着,他话峰一转,写起如今新式“免洗大米”的三点好处:“一是米中可溶性养分免遭损失;二是节约用水,全国每年可节约用水1亿多吨;三是回收了米糠。”

    叶永烈笔下,食品溯源、食品原料、食品贮藏、食品加工、食品消费等食品科普作品精彩纷呈:《面包小史》 《“碘盐”的来历》《食盐的学问》 《酱油上的白花》《味道种种》《蜂蜜杂谈》《葱蒜杀菌》《小苏达·苏达·大苏达》……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可读性、适用性,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这句民谚,也回响在这个视频座谈会上。于是有人提起1961年出版的 《小灵通漫游未来》 ,那是叶永烈的第一本科幻小说。这本书里“人造肉”的科学幻想,如今也变成了现实。随即又有人感慨道:叶永烈把食品写入科幻小说,读他的书,早在60年前就有“人造肉”吃”了。

    2016年, 叶永烈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隆重颁出的第二届王麦林科学文艺创作奖的殊荣。他一生出版的180多部著作、逾3500万字中,有不少是食品的精品佳作。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兼民族药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