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5日 星期五
让野生动物姓“野”
□ 马 蕴
何建勇 摄

    近年来,有的人愿意饲养蟒蛇、猴子等“异宠”,以彰显自己的独特品味。殊不知这些“异宠”不但存在致病风险,而且离开自然的野生动物也将失去宝贵的“野性”,各种“放生”活动也是日渐频繁,而随意的放生不但会让动物因为不适应环境死亡而变成“杀生”,部分外来入侵物种还会对当地生态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今年全国两会,首次将“严惩非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行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凸显了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然而,对野生动物的关怀既需要鼓励,也需要科学的引导。

    6月1日,堪称史上最严格的京版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明令禁止食用所有陆生野生动物,还规定北京全域全年禁猎,并明确禁止擅自实施放生活动。规定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野生动物保护的需要,组织单位和个人开展科学放归。同时还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通过捐赠、资助、志愿服务、提出意见建议等方式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活动。

    此外,《条例》还支持社会公益组织依法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地,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通过多种途径,为社会力量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不仅如此,此次《条例》把禁食范围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拓展到了本市重点保护和其他陆生野生动物,极大地扩展了法规的适用范围。并从出售、购买、运输、寄递、生产经营、消费等多环节,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禁食制度体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从根源上遏制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

    保护野生动物,从根本上就是要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让野生动物能有完整的栖息空间“生儿育女”、迁徙洄游,保证种群繁衍。

    为此,《条例》首次明确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责任。相关部门除了编制北京市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之外,每5年还要组织一次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状况普查。

    据了解,北京市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5类自然保护地79处,总面积约36.7万公顷,约占北京国土面积的22%,初步形成了布局科学、层次结构合理的自然保护网络体系,使全市90%以上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近年来,随着首都市民对野生动物的越发了解喜爱,有些人希望能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一些摄影爱好者在拍摄时还会故意惊扰树上休息的野鸟。其实,对野生动物最好的疼爱是“不打扰”,要体现栖息地“世外桃源”的属性,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让野生动物姓“野”。

    《条例》明确规定,要为野生动物建立生态岛或者保育区,制止追逐、惊扰、随意投食、引诱拍摄、制造高分贝噪声、闪烁射灯等干扰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行为,哪怕是芦苇收割、植被修剪等生产活动,也要避免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另外,种植食源植物,建立生态岛或者保育区,配置巢箱、鸟食台、饮水槽等多种方式,也是为野生动物生息繁衍营造适宜的环境。

    实际上,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中,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始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贯穿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充分考虑食物链构建、生态廊道建设和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相关要求,科学配置植物种类,增加食源、蜜源植物数量,因地制宜设置封育保护区域,通过大尺度的绿化建设,让大片森林湿地绿地有机连接,为野生动物栖息创造了更加适宜的条件。

京ICP备06005116